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梨花满树会有时

 二维码 435

清明节前后,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一夜春风挡不住,万千枝头梨花白。


1.jpg

家乡的梨花又要开了,每到这时,甚至不在梨花季的时候只要涉及到梨花,我首先想起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然而,这看似描写梨花的诗句却不是写梨花,而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岑参以雪为线索,在记述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中,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秀丽景色,以及在边塞军营中向北京使节告别的温馨场景,显示了诗人和边防军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的真挚感情。同样是诗人的宋朝卢梅坡没有写梨花,他在《雪梅》一诗中曾将梅雪相比:“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实际上“梨雪”与“梅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梨花与雪虽然洁白相似,但也有较大差异,梨花白中总是透着些许浅绿或淡红,略逊雪的白,雪亦没有梨花香。梨花尽管输雪三分白,但也算得上是人间最纯粹最干净的颜色了,她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白如雪,洁如玉,有的地方又叫“玉雨花”。纵观古今,梨花以高洁、素雅、温婉、安静的特性,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忧伤、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4.jpg2.jpg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21世纪,华夏大地,和平盛世,人民生活富裕,旅游兴盛,梨花成为吸人眼球的旅游资源,全国有许多地方举办梨花节,仅山东就有莱阳、冠县、昌邑梨花节。我没去过梨花节,从开始看梨花那一刻,都是回到老家,在二龙山下踏青看花赏花。老家的梨树每棵都有几十年、百余年树龄,高可十几米,古树虬枝,主干粗壮,枝冠如伞,一般花先于叶绽放,满树洁白,白的朦朦胧胧,素洁简约,像圣洁的仙子;也有的花叶相生相伴,或白的浅绿素雅,或白的淡红温润;还有的花少叶多,花嵌叶中成为了满树翠绿或淡红的点缀。梨花无论怎样绽放,总是万千姿态,尽显风姿绰约。放眼望去,满树梨花一层层、一簇簇,疏密错落,远处田野翠绿,民居掩映,山峰如黛,雾霭淡淡;仰望,满树梨花直上苍穹,蓝天衬托更加洁白素雅;近观,大多每朵五瓣,花瓣为圆形或椭圆形,花梗细长,数朵相拥成簇,花蕊雄雌共生,有浅绿色、深红色或紫色。


3.jpg5.jpg


家乡栽培梨树历史久远,至20世纪70年代,老家还是梨树遍地,在南山坡、东山坡,在东沟两侧的台子(崖坡上不大的地块),在村前庄后都有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的梨树,大概是祖辈节约土地的缘故吧,这些梨树大都长在地头、地边,在地中间的很少。然而西沟梨园是个例外,几十棵高大的梨树栽植在大地中。最大的梨树在南山坡六分地东北角,六分地北、东、西三面崖坡、崖头,向北凸出,梨树长在地头边上,高大挺拔,村中看坡之人在树下搭上庵屋(草棚子)看坡,梨树遮风挡雨,东西两沟、南山坡、东山坡尽收眼底。老家梨树虽多,但在老家看梨花赏梨花也是学习摄影之后近七八年的事情,此前并没有注意到梨花长什么样,梨花有多么美,只记得每到秋天,梨压枝头,金黄满树,引得蝶飞蜂舞,嗡嗡作响,地下自然是落果一片。梨果有酥梨和赤梨两种,酥梨椭圆,皮薄而光滑,肉细汁多而脆,赤梨近乎圆形,皮厚而粗糙,肉质较硬,脆不及酥梨。有俗语“七月核桃八月梨”,梨成熟后,便采摘、下窖、储存、销售,虽然只有毛数钱、甚至几分钱一斤,但同核桃、柿子、山楂、杏一样,是家乡重要的山果(老家以前称水果为山果),乡亲们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


6.jpg7.jpg


改革开放后,老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天地广阔了,村民自由了,生存生活方式多样化,尤其是年轻人,思想开放,不再走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黄土地里谋生活”的老路,外出求学就业、打工谋生的多了,渐渐地,老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老年人留守村,村中种地者越来越少,年轻人一般只在麦收、秋收时回家帮帮忙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家乡的人们没有能力再去管理那些土地,呵护那些历史悠久的山果树,许多土地撂荒,一些过去长有山果树的地块、山坡台子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失去管理,老树不断枯死,活着的也挂果少,产量低,换不来多少钱。况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乡亲们生活好了,吃上了外地水果、反季水果,一些洋水果也漂洋过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即使家乡的山果都没了,也无碍大局了,那些山果树只有任其自生自灭了。


8.jpg


岁月如烟,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其间,花红果子没有了,桃树没有了,杏树、枣树也基本没有了……梨树呢?梨园没了,东西两沟、村前屋后的梨树也没有了,只有南山坡上还有梨树在杂草荆棘的包围中艰难的生长着,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六七年前在我镜头中满树繁花的一些梨树已经消失了,邻村黄家店、周家峪等村的梨树也是相同的命运。试想,在不远的将来,历经世事沧桑的梨树是否也会没有了呢?


9.jpg10.jpg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冬去春来,期盼着家乡一树树的梨花满枝头。


(文、图/张成祥)


上篇阅读:抗击疫情,青州摄影人在行动

推荐阅读:戴春亮:公安消防保平安   李茂德:重返蓝天意志   云门山上不老松   青州风俗之惟茶是饮   夹涧村六举人   高山仰止——记柱国太保兵部尚书邢玠   永远的母校——纪念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建校110周年   老年间青州的交通工具   青州龙兴寺始末「上」   青州龙兴寺始末「下」   益都县文工团轶事(上)    益都县文工团轶事(下)    益都县文工团始末    郑母的香山   齐鲁古道   青州古道   说说历史上的青州兵   青州老火车站轶事   青州南燕皇家文化永放光芒   青州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外国人   朱元璋在青州及山西大移民   明代青州衡王府用瓷浅探   郑母洗耳河   青州老街巷赏析   陈家车马古村   千古神龟八角山——青州八角山纪游   青州砖雕欣赏   “柳泉侯国”初考——青州“五古城”说   刘传功 | 原驻青州尧王山某部血战越南战场纪实

2020.07 NO1. 第一期(总第三十五期)

▲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文章分类: 花都揽胜2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