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寻踪青龙岭 二维码
1426
▲青龙岭 青州城南的云门山、驼山、劈山自古号称佛道圣地,久负盛名。而尧王山(凤凰山)青龙岭在历史上同样也是佛道两教传法的圣地,当年地位不逊于南部诸山。青龙岭,是尧王山最中间的山头向南延伸出的一道石岭。青龙岭把东西走向的尧王山脉一隔为二,形似凤凰腾飞的双翅,所以尧王山又叫凤凰山。青龙岭的知名度,更源自山顶东下侧的“宰牛洞”,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曾于此宰牛充饥。这虽然只是民间故事传说,却由此显示出青龙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尧王山山岭西南,沿着陈家车马村外的羊肠小道攀爬,是登青龙岭最好的捷径。东行2华里,待行至离山顶几十米处,再东绕北折,远远望见青龙岭东侧岩石耸生,立壁高悬。这是一道南北长约三十米的巨岩,岩下形成多个廊檐式洞穴,有仙人洞、宰牛洞等。这里无任何建筑,只有岩石形成的层层横向平台,显示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宰 牛 洞 宰牛洞属廊檐式洞穴不算太深,但洞内十分宽阔。洞口向着正东,内有许多个小洞,分为比较规则的上下三层。 最底一层,有左右两个小洞,皆椭圆形。右端洞中有人居住痕迹,并且洞口北侧有人工开凿边长约0、5米的方形洞窗,由此简陋程度推测,此处可能是古代佛教或道教设在山顶最早的寺观遗址。 中间一层,仅一个洞穴,扁平且浅。 ▲宰牛洞 最上一层,又有两个洞穴,都比较狭小,有意思的是两洞内里是相通的,远观宛若牛的两个鼻孔。上层洞穴右侧另有一石龛,据考证,应为一处古代佛教高僧坐化后的骨灰葬龛,由于记载灰龛的题记风化严重,仅一“扬”字可辨,从风化程度看,时间至少在千年以上。 洞侧崖壁上,书“洞天”二字,起笔苍劲雄浑,有力盖天地之势。宰牛洞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相传元朝末年,做了小和尚的朱重八(朱元璋),云游来到青州府益都县,给核桃园村大财主崔迪打工。 一天朱重八和小伙伴们把一头牛牵到青龙岭,大家就在这个洞里把牛宰了,在南边的小洞里用石锅煮肉,大家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天快黑的时候,朱重八提了牛头按在青龙岭东坡,又把牛尾插在西坡的石缝里。另一个小伙伴飞跑着回到庄里报告崔迪:“不好了,咱家的牛钻进山里,好几个人都拉不出来!” 等崔迪跑来天已擦黑,隐约望见牛头在山东边摇晃。又赶到西坡,见朱重八和几个放牛娃都在用力地拽着牛尾巴,大家一起喊:“老爷老爷,快来呀!牛钻进山里啦!”崔迪不相信,跑上山来使劲拽牛尾巴,就听东坡的牛头哞哞地叫。崔迪识破了这群小孩子的伎俩,但是崔迪是个心肠善良之人,就假装相信孩子们的话,叫孩子们回家了。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知恩图报,请崔迪到京城做了大官。青州博物馆里的几尊高大的明朝文武官员石刻像,就是崔迪墓前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洞叫“宰牛洞”,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南边洞里那口煮肉的石锅也还在,据说若遇晴好天气,还能看到锅上冒着白烟呢。 仙 人 洞 仙人洞,在宰牛洞南边,与宰牛洞相比更浅一些,但洞口更阔。 贴仙人洞北壁内侧,又有桶状洞穴向里延伸,深3余米,径高不足1米,略见扁宽而竖窄。壁上多呈灰黑色 ,似曾有人居住过。底部有一井口状圆窝,叫“石锅”,是当年朱元璋宰牛时煮肉所用。 ▲仙人洞 仙人洞上壁偏北,一狭小之洞向上贯通,人称“通天洞”,儿童体小轻便可小心攀爬上去,成年人则望尘莫及。爬上约三米,有一处青石平台,东望是青龙岭陡峻的东坡,身临百丈深壑,顿有天地悬空、微微颤颤之感;回首西看,则是一处巨大石壁,立刻“仙人洞”三个大字。 仙人洞下偏南的竖岩上有一组题刻,“福地”二字与宰牛洞崖壁上“洞天”相呼应;另有“兴圣仙人洞”五字,落款为:“受山相公石记”,也就是“石受山先生题刻”的意思。 仙人洞与宰牛洞之间相距五米的崖壁上方,刻有“云溪宫”。崖壁上岩石处处裂痕,渗水滴滴,叮咚有声。若逢阴雨时节雨水充沛,则云雾缭绕,清泉成溪潺潺而下,这般仙境中的洞府,岂不正是云溪宫吗? 道教文化题刻群 于青龙岭宰牛洞附近,还发现了非常集中的珍贵摩崖题刻,经稽考确定为道家题刻。据初步统计,仅以能辨别字迹字义的算起,就达二十处之多。发现如此大规模的道家题刻文化遗存,近几年在青州还是首次。 青龙岭道教题刻群,按照不同的文化内涵,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由三处题刻组成,均在宰牛洞北侧一米半范围内。 宰牛洞北下侧的一处岩石,在高1米、宽0.7米的范围内被深深凿进去。旁边的一处题刻只识得“同大使官人”字样,由于其余字迹模糊不清,所以此龛是佛龛还是未完成的摩崖碑刻,实在是一个谜。 此龛稍上,又有两处字迹。 一处是“清明何童天”。这个“清明”并非指节日。道家有六界,分三十六重天。其中欲界有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可见“清明何童天”是道家用语,指欲界的第三重天。 另一处“增福相公之位”。增福相公即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文财神”在青州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春节时,一般人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 青龙岭下的村子里流传一首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 如今下凡青龙山。 左如意,右元宝, 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 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 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 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第二组,其组成比较繁杂,但位置均在靠近宰牛洞四米之内。 宰牛洞口北上方一岩石上有“三清上圣”题刻。道教奉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信奉他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又以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陪祭左右,合称“三清上圣”。道教有很多符咒,其中“紫清降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是最常用的,也很有神通,念一声这个符咒,就会有三位道教天尊护佑,因此这两个符咒分别刻在“三清上圣”两侧。 “三清上圣”题刻下方的岩石上,发现两处与全真教有关的“五祖”、“七真”题刻。全真道源远流长,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为始祖。五祖七真为道教所供奉的十七位仙真。五祖有南北二宗之分,青龙岭的题刻当指北五祖,他们是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据史书可知,金大定七年(公元1169)10月,王重阳抱着“三教合一”的宏愿由陕西经青州到达胶东,先后收丘处机等七人为徒,正式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后人把王重阳的七个徒弟丘处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称为七真。这两处题刻的排列非常有讲究,“五祖”辈分高,就高居右上边,“七真”辈分低,自然就居于左下边。 还有两处十分醒目的题刻。一处在“五祖”、“七真”附近,字大如斗,端庄泰势,题曰:“凤凰山”、“青龙岭”,落款是:住持山主丁志坚,大元至正八年四月初二日记。另一处在宰牛洞下偏南的岩壁上,所记录的是几位道人的名字或道号:静生师父、□源道人、順灵子、固真明德大师、丁志坚。 这两处题刻都涉及到了同一个人——丁志坚。前者讲的更清楚,说他是住持山主。 那么,丁志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从其名号看,丁志坚应属金元时期的全真教第二或第三代“志”字辈传人。同时期在青州的“志”字辈道人,还有驼山昊天宫的杨志运、赵志和,弥河养老院元代残碑中记载的刘志坚等。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青州一带的道教活动非常昌盛。综观“洞天”、“福地”两处题刻,除非钟灵毓秀之地,或著名宫观所在,一般非常少见。由此综合分析,前面提到的丁志坚能在这样一处重要的道教场所担任住持,生前应是一位修行高、影响大,曾为青州乃至周边地区道教传播作出很大贡献的道长。 第三组,在宰牛洞北七至八米处。该组以“感恩”为主题,四处题刻分别刻于岩石东侧和南侧的立壁上。由排列形式和落款位置看,次序应从南向北排列:“天地盖载恩”、“日月照临恩”、“父母养育恩”、“国王水土恩”。落款:重真散人安守善。 安守善是题刻者的名字,重真散人是他的道号。把天地之恩置于前,国王之恩置于后,体现了道家注重大自然的本真思想。《西游记》中大唐高僧唐玄奘说“当知四恩”,可能即为此指。由此可知“知恩图报”是佛道两教共同的切合点。 沿宰牛洞旁蜿蜒曲折的小道,向北盘旋而上约三十米,逢一巨石,上书:“北天门”。绕过“北天门”,便登上青龙岭极顶。 山顶东西宽十多米,南北极其狭长,一块块巨大的青石板非常平坦。俯瞰山下,西面是人间仙境“桃花谷”,东面是风水宝地“金蝉峪”。 据陈车马村的老人们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山顶上尚有一米多高的残壁——无疑是道观遗址,可惜垒墙的石块被人们滚下山去,葬送在石灰窑中。 纵观青龙岭上三组题刻,风化程度均十分相似,相信这些题刻的年代应该相差不远。根据山主丁志坚的题刻落款推断,宰牛洞附近的字迹大部分应为元代至正八年(公元1348)前后所刻。经过大略分析,还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尧王山(凤凰山)西峰青龙岭,原是一处佛教圣地,而到了金元两代,随着全真教在山东东部的兴起,这里又成为周边地区一处重要的全真教道场。 居 士 塔 青龙岭下,有一座石塔矗立在桃花谷中。石塔为居士塔,俗称和尚塔。 陈家车马村东的桃花谷多桃树,春天桃花烂漫,秋天硕果累累。远远望去,高高的居士塔就半掩半露在桃树林间。 居士塔,是一座四边形石塔,残高3、90米,由基座、塔身、檐、顶几部分组成。塔基深埋于地下;塔身分上下七层,从低层向高层逐渐缩小;最高层原有一个石顶,现已不复存。 ▲居士塔 石塔各部位的构建非常讲究,下六层为方形,边长、厚度各异;第七层为圆形,上刻十六瓣莲花。塔正面南向,五层与六层之间的方形“节”上,刻有碑文:“许公邢氏先营宝塔万历二十九年春季建立”。 碑文中的“营”通“茔”,万历二十九年就是1554年。塔主许公邢氏夫妇,不知何许人,能在此圣地占有一席之地,想来定是功德非同一般。石塔,历来是释子圆寂后所筑的茔墓。为什么叫“居士塔”呢?原来佛教的信徒有出家与在家两大类。出家的叫和尚,在家的叫居士。 一个出家和尚的本务是修佛与传教,并住持佛寺。一个在家居士,却是一位大乘的菩萨。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并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根据律制,出家人不该有财产,所以只能以佛法布施,却不能利用物质来救济。至于居士,自己有家财,可以用物质救济贫困,自己深通佛法,又能教化众生。 许公邢氏夫妇,是一对履行居士义务的佼佼者,至于在明万历年间,为救济多灾多难的群众献出了多少粮食,怎样跋山涉水、传经送教我们都无从知晓,但从他们圆寂后得到如此高规格的佛家葬式,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 如果有钱人都象许公邢氏一样,行善济世,普渡众生,世间还有什么穷富之分呢。好人必定有好报,正如许公邢氏长眠在这世外桃源一般的青龙岭下,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 众所周知,历史上青州作为东方最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种宗教势力此消彼长,留下非常丰富的历史遗迹,尧王山青龙岭摩崖题刻群及其它佛道两教遗迹的发现正是这一事实的有力佐证。马钰、丘处机等曾多次在青州传教,并主持修筑了城里太虚宫,派高徒李志常担任住持长期驻扎青州。近城靠路,四面环掩,草木森秀,泉丰石特的青龙岭,就被全真教首选为修身养性宣扬道法的最佳场所。所以,尧王山青龙岭摩崖题刻群,对研究古代佛道两教在青州的演变,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文/刘守强 摄影/孙鼎万) 上篇阅读:青州武进士孙宝仁寻踪记推荐阅读:我从窦家崖上大学 齐鲁古道 王延林 水墨古城系列之八 益都县文工团轶事(上)2018.06 NO2. 第二期(总第三十一期) ▲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上一篇陈家车马古村
下一篇青州武进士孙宝仁寻踪记
文章分类:
花都揽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