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红色东圣水”纪事

 二维码 1446



编者按: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我们青州大地上,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率先建立起闻名全国、全省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并涌现出一大批为创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为缅怀老一辈的丰功伟绩,本刊特辟专栏,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青州市城东的东圣水村,之所以赢得“红色”的赞誉,源于该村出了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魏嵋,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走向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遗址——东圣水魏嵋故居。2005年,魏嵋故居被公布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通史•现代卷》中,魏嵋(附子魏复中等)被编排在“入卷人物传”第一位。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再访东圣水村,与一些老人座谈,重温几十年来挖掘的表现青州党史人物功绩的资料,更加受到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声援“五•四”  气壮誉满神州


  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说:“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部分的材料。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国内影响极大的大型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1919年7月出版的16卷第8号《中国大事记》专栏中,对“五•四”运动期间全国发生的大事件,有两条记载。其中第二条是:“7月17日,日人在山东青州拘捕学生交涉。青州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突有日人闯入学校中,拘去学生一人,当有该地各团体电省,向日领交涉……”在这次事件中,青州出现了农民进城支持学生运动的举动,这对于研究现代农民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事实完全如此。



魏嵋


据1960年编印的《益都县志》草稿记载,“五•四”运动爆发后,益都农民迅速组织“农会”、“商会”等,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当时,有小股日本鬼子,还住在益都火车站。为了封锁火车站并打击这伙强盗,青州爱国学生联合会派出学生,在火车站设岗放哨,防止中国人与日本人交往,抵制日货,不准向日本人出售蔬菜等各种食品。北关有个姓史的日商仆役,仗势不听劝阻被学生会扣留。后经日本人与县长交涉,很快将其释放。7月17日,驻车站日本鬼子不甘罢休,有8名全副武装的日军人员,直接闯入十中,绑架了爱国学生马忠怀。经与日寇数次交涉,一直毫无效果,因此,青州城内爆发了“抗议日寇绑架学生暴行”的集体游行。

游行开始前,青州城东郊东圣水、坡子、夏辛庄、三里庄子等村的一些农民,由魏复中主持,组织起数十个“十人团”,浩浩荡荡开进城里,加入游行队伍。东圣水村制作的写有“东圣水农民劳工”7个大字的白布横幅,在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时值炎热天气,前往城里为学生送汤、送饭的农民,络绎不绝。这次游行活动连续坚持了四、五天。后来,马忠怀被释放回校,斗争终于获得胜利。

时至今天,关于“五•四”运动期间农民进城支援学生的报道资料,全国尚无发现第二例。


开展“农运”最为先


说起中国的农民运动,关注中共党史的人,自然了解1927年3月毛泽东主席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中共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在为这个报告撰写的《序言》中,给了从事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和广东的彭湃一个光荣称号:“农民运动的王”。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全国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任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传》一书中说:“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在实践上致力于农民运动的是彭湃,1922年他开始在广东海丰老家活动,1923年1月领导成立了海丰县总农会,使这里成为大革命前期农民运动发展得最好的地区。”而在2010年第10期《炎黄春秋》杂志刊登的莫荣强文章《广西农王韦拔群》一文中则提到:“从现有历史资料来看,韦拔群是在1921年秋”开展农民运动的。然而,在我们青州,早在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前,就有人致力于农民运动,他就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代表、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魏复中。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魏嵋呈予孙中山之为魏复庄写请功报告手迹(部分)


为弄清魏复中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事实,笔者除了于三十多年前采访过我党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罗章龙等人外,近些年,又请教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山东工运史研究的刘明义老师,以及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郭德宏教授。期间,笔者与他人合写的文章先后登过报,上过网,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得到权威部门和专家的肯定。至于魏复中开展农运的记载,在1960年编《益都县志》油印本第一册、第四册部分章节中都可找到。青州地区开展农运的时间,比全国农运大王中最早的韦拔群,提前了好几年。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局急剧恶化,封建复古,鬼怪迷信,形成一股攻击革命,否定科学的思想逆流。那时候,魏复中在魏嵋的支持下,率弟、侄数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砸烂了村里的“娘娘庙”。与此同时,魏复中将自家南屋砸开后墙“天窗”,改成北屋,建立了“农民夜校”,免费招收农家子女入学,教他们学文化,向他们进行“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教育。组织孩子们打着彩色小旗,写上革命口号,走街串村,向广大农民宣传这些思想。魏复中还背上锣鼓,演唱自己编写的小段。流传下来的有:

说的是,现在的社会不太良,

众明公,不信听我说其详。

现在的社会是:

做工的总是把罪受,

寄生虫个个都把福来享。

常言说,晒盐的工人把淡汤喝,

又道是,编席的婆娘睡光炕。

见了些,养蚕的姐儿穿粗布,

种田的农民光吃糠。

盖楼的瓦匠住破庙,

木匠的媳妇没柜箱。

男子英雄不得不把“贼”来干,

农家子女因穷去做“娼”。

…………

众乡亲:

大家联合起来吧,

不要忠顺做牛马,

要去仔细想一想,

地主资本家的财产是农工的血,

都出自佃户身上。

…………


“南陈”“北李”“中圣水”


在中共党史界和学术界中,有着一段耳熟能详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南陈”指的是陈独秀,“北李”指的是李大钊。这段佳话,来源于1927年5月李大钊好友高一涵在武昌中山大学所作的《李守常事略》(即大钊)的报告中。而笔者1979年采访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七大”候补委员,曾任中共山东、河南省委书记,国家劳动部长刘子久时,刘老曾透露出在当时有“南陈北李中圣水”的说法,说明青州东圣水在山东党组织创立初期的重要地位。

经费,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经费的政党,很难成就大业。当年列宁、斯大林,为了布尔什维克的成长、壮大,把主要精力用在筹集经费上。我国的国父孙中山,为了成就国民党这家“百年老店”,在筹款中绞尽了脑汁。我们山东早期党组织创建时,也有着艰难的经历。1922年11月,党中央派北京大学第三院学生党员吴容沧,来济南接替马克先,任山东党组织负责人。当时,党的经费非常紧张,中央没有钱寄来,生活费都无法解决。几个月下来,吴容沧就负债累累,告贷无门了。1924年1月,他拿着一张共产党的传单,到通惠银行劝捐未成,反而因敲诈罪被捕入狱,幸亏审判他的法官是他的浙江老乡,得到从轻判处。从“吴容沧事件”中,让人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个政党的创建,实属不易。要想成长壮大,顺利开展工作,没有活动经费必然一事无成,甚至消亡。

由于中共山东党组织在济南难以筹集经费,从1925年起,就搬到青州东圣水村魏嵋家来了。魏嵋当时是青州的富户,解放前,他家有房子26间,土地150亩,桑园40亩,城宅7处及其它一些财产。魏嵋一家即是中国共产党山东、青州地方组织经济上的坚强后盾。解放后土改时,魏家的土地、房屋等财产所剩无几,全都用于党的事业上。写到这里,人们对刘老的“南陈北李中圣水”之说,就不难理解其含义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州在省里从事党史研究的人员,遗留下一些涉及青州党史内容的文章,文中提及青州东圣水曾被评为“红色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耶路撒冷就一直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祥地。这三大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圣地,前来朝觐和献祭的连年不断。由于魏家大院在我党最困难时期,一直是中共山东省委、青州地委领导人食宿、办公、召开会议、指挥对敌斗争、培训革命骨干的场所,到这里来的人,几乎天天络绎不绝。所以,东圣水又被赞誉为“红色的耶路撒冷”。


魏嵋一家  光辉永驻


近些年来,先后出版的中共山东、潍坊、青州等地的党史、文史资料中,基本上都认为益都(青州)东圣水的建党时间是在1925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期间,在山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任职的陈锡德和在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任职的牛瑞庭,撰文中都曾提及:1920年后,共产党组织成立不久,东圣水魏嵋义子就加入党组织。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老还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解放初期,出版的《山东省地图集》“益都名胜古迹介绍”中有语曰:“县东圣水是1920年后共产党组织活动中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建党风云》一书中,在选载王翔千女儿王辩文章中提到“1921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参加‘一大’回来不久,在胶济路沿线青州等地,就建立了党组织。”被誉为“博学多才、齐鲁才子”的专家刘峻骧,1980年撰写出版的《王尽美》一书中说:“1921年8月初,王尽美出席中共‘一大’返回济南,马上动身前往益都。在益都住了三天,秘密建立起党组织。”去年4月,刘老师应市政府之邀,来青州参加孝文化研讨会,中午笔者陪其就餐时谈起此事,刘说:“这是多年前的事,我曾采访过好多前辈当事人和知情者,是有根有据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先后采访我党著名早期革命家罗章龙和1922年9月接替王尽美,担任山东共产党组织负责人的马克先以及刘子久、侯慧真(候玉清)等老前辈、老领导。罗老说:“1922年,我担任中共北方区执委书记兼中共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在向我汇报工作时,多次提到东圣水魏复中,我脑子里有印象。1922年东圣水建立共产党组织不必怀疑。”马老在回忆自己1922年担任共产党山东组织负责人时说:“青州共产党建立很早,与济南这边是两个平行的组织。……”刘老说:“1922年,我还在十中上学,刚加入青年团。我知道益都当时有两个共产党员,一个是俺老师王翔千,一个是东圣水魏心斋(复中)。”侯大姐对笔者说:“咱们老家益都的建党时间很早,我认为1922年就有了党组织。我记得这年底放寒假时,我姐姐候志从济南女师回家,就顺便找组织联系工作。那时益都不但有了党团组织,而且很活跃。”

令人迷惑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青州相继出版、印制的党史资料、文史资料中,在转登牛瑞庭等老一代党史专家的文章时,总是把涉及益都建立共产党时间资料的第一部分全部删去,见到的是:“第一部分:(略)……”。在周边一些县市党史资料中,见到的有关青州的党史内容,反而在青州见不到。如:在《中共寿光史简编》中,对1925年5月发生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坐阵益都东圣水村,召开各种会议,部署、指挥各地的声援活动,写得有根有据,有人物,有动态,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的《中共青州地方史》也出版了,里边记载东圣水的活动,最早时间是1925年10月。前年,《山东通史•现代卷》主编,年满85岁高龄的原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贾蔚昌,带着入传人物《魏嵋》的写作任务,来青州征求意见,笔者提出应当把寿光党史记载的有关内容加进去。这条意见虽然后来也被采纳了,但费了很多唇舌。

再如,1932年益都暴动发生时,曾在此帮助工作的省委巡视员耿贞元,是广饶人。在《中共广饶党史大事记》中记载:“耿贞元,黄丘村人,因生活所迫,于1920年迁居青州,在青州找到共产党组织,于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我们青州的党史资料中,一直说是1925年才有党组织。如此说来,耿贞元是如何于1924年春入党的呢?

1963年,中共山东省委派往东圣水村的“社教”工作组组长尚秉维,现在虽然是年愈九十高龄老人,但这些年一直不停的撰写文史资料。他说:“当年我在东圣水搞调查,村里老人传颂着魏嵋家很多生动故事,说他们家是共产党成立前的党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魏复功


魏复丽


魏复民


魏复中


魏复庄


魏玉新


新中国成立后,魏嵋一家就有魏嵋、魏复中、魏复民、魏复庄、魏复功、魏玉新等,被人民政府分别批准为革命烈士。他们都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投身革命的老党员。其中,还没有包括魏嵋的孙女婿、魏复中大女婿,中共青州地委书记宋伯行和魏嵋另一个孙女婿、魏复中二女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王伯阳。像这样的革命家庭,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

2011.06 NO.4 第四期


文章分类: 花都记忆2专题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