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1901年 青州之旅揭秘 二维码
1636
编者按: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辛亥革命时期,青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风起云涌地投入了推翻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青州的独立虽未成功,但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深入人心。青州的起事为以后的斗争积累了经验,为革命的成功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为了民主共和,他们前赴后继,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勇士们拿起武器,抛头颅,洒热血,在齐鲁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壮烈牺牲的先烈,是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的。 ▲1911年8月,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举行会议,成立总指挥部筹划武装起义,图为起义军总指挥部-武昌小朝街51号 青州魏嵋家族史记载,1901年春夏之交,孙中山由广州秘密来青,与魏嵋会晤,了解山东情况,由魏嵋率人保护。赴日时,资助现洋三万余,以备在日活动经费。由复庄(又名子庄,魏嵋四子)在青岛预定船只,送其赴日。族史所记孙中山来青州时间,其仍被清政府通缉。这是一次冒险之旅。 孙中山与青州魏嵋的关系 (一)孙中山早期反清革命思想。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1876年开始对中国黑暗社会现象不满;1879年经澳门赴檀香山时,对西方文明产生好感;1883年由檀香山经香港回乡途中,反抗清朝官吏勒索,并向同行乘客宣传中国政治改造之必要,回乡积极改良乡政,向村民抨击清政府之腐败,并与陆皓东毁坏北极殿神像;1884年对当时西方共和国的组织、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以及英国人民与王权斗争的经过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同年香港及各地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斗争中,受到巨大鼓舞;1885年因中法战罢议和,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890年上书郑藻如,就农业、禁烟、教育等问题提出建议;1892年秋在澳门开办中西药局;1893年春迁至广州冼基设东西药局,首次倡议组织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后,在檀香山组建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步入职业革命生涯。 ▲1911年8月,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举行会议,成立总指挥部,筹划武装起义。图为起义军总指挥部——武昌小朝街51号 (二)魏嵋光辉的一生及革命的一家。魏嵋,字蜀峰,1852年10月19日出生于青州东圣水村一富户家庭,清末进步知识分子,提倡民主,反对封建。辛亥革命前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1911年9月,率四子魏复庄与当地同盟会员赴上海参加淮泗讨虏军。1913年,讨袁失败遭禁闭。1916年,率子女并招募本村40名农民参加讨袁护国战争,被捕入狱,经孙中山三次打电(日方)交涉获救。1919年,魏嵋支持子孙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组织农民进城支援学生。1925年至1927年山东党团重要会议都在魏嵋家召开,魏嵋主动承担食宿费用。1929年9月15日,魏嵋在对国共合作破裂的悲愤中病逝。魏嵋为益都党团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964年被益都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晚,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当夜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 根据魏嵋写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呈文(现存青州博物馆),魏嵋及其六个儿子(长子夭亡除外)、一个女儿都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国民党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1911年8月,召开家庭会议,响应孙中山北伐通电,入淮泗讨虏军进行北伐作战。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魏嵋及其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孙子、两个孙女在行动上积极投身革命,经济上大力支援革命。其家庭成员中有近十名是1925年左右的早期共产党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青年团员,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或被捕或牺牲,无一背叛革命,其革命家庭成为益都党组织的坚强堡垒。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三)孙中山与魏嵋非同一般的关系。魏嵋在年龄上虽然比孙中山大十四岁,但从两人共同的革命理想、遥相呼应的革命行动和死而后已的革命态度上看,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已是不言而喻。这种同志关系源于两人的“兄弟”之交。据《山东通史》,1893年,魏嵋赴广州购买药材,因病就医时结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与魏嵋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可从魏嵋写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呈文和《山东青州第一中学校史》得到印证。魏嵋在呈文中写到:“民国五年,袁氏改元称帝,(吾)又与同志在青岛组织护国军,同志刘季占、方刚二人被日人所卖引渡殉难。(吾)与子魏复庄亦被捕。三次蒙总理打电交涉得释”。1925年3月15日,王尽美来青州参加孙中山追悼会,四师、甲种农校、师范讲习所等各校师生和圣水村农民2000人到会。参加追悼会的除了师生,就是圣水村的农民。追悼会上,圣水村打出两幅分别写有“革命先驱不朽”、“逸仙好走”, 落款分别为“城东圣水庄劳力农民”、“东圣水村魏嵋”的白布标语。这还可从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柩从北京南移南京路过济南时,魏嵋率其子女在济南火车站跪拜灵柩得到验证。这说明魏嵋与孙中山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 孙中山来青州时的处境和形势 (一)孙中山来青州时的处境。军事上,1895年10月,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900年10月6日,在台湾指挥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回到日本。经济上,从1895年3月建立广州兴中会分会,到1905年参加过兴中会活动的会员总数不过300人, 虽大多是有职业、有资产、有家口之人。但因会员少、分散,又处在秘密状态,购买武器和起义时临时招募作战人员需要的大量资金,不得不靠个别有钱会员和外援。惠州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村弥六购械舞弊,粮械失继及资金缺乏造成的。1900年12月28日,为寻求资助派宫崎寅藏赴上海与刘学询会谈。宫崎寅藏《三十三年之梦》记:“孙先生的意气犹为低落。我又衔命去上海。事实上,这已是最后的一策了。是的,在去上海以前,我还多少怀有希望。停留两天以后,终于看到了事不可为,只有颓然归国,面谒孙先生,向他报告了经过。孙先生也早想到事难有成,对我的无能也未加责备,只是叹息道:‘一切都要暂时中止。’至此一切希望顿成泡影。” ▲孙中山与部分日本友人全照像(前排左起:安永东之助杨衢云平山周末永节内田良平;后排左起:可儿长一小山雄太郎宫崎滔天孙,中山清藤幸七郎萱野长知[一说为大原义刚] (二)孙中山来青州时的国内外形势。中日甲午之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1898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订立《胶澳租界条约》,山东成为德国势力范围。1898年6月,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实行百日,维新运动失败。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各自寻求势力范围。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税吏,从而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继太平天国革命(反清)之后的又一革命(反帝)浪潮,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义和团,1900年6月19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21日,清廷对外宣战,承认义和团。8月14日,联军打到北京,清廷西逃西安。清政府被逼“门户开放”,于1901年9月9日签订《辛丑条约》。 当时曾有人提出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东南互保),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存自己。 ▲1901年春,孙中山从日本到达檀香山。图为他在檀香山与家人合影(前排坐为孙母杨太夫人;左四孙眉左六贞虚慕) 孙中山来青州的真实动机 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和革命面临的窘境,先前依靠日本、英国等外国实现其宿志已不可能,从而激发了孙中山回国(山东青州)的冲动。其真实动机有三。一是山东作为近畿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这从1900年8月孙中山与宫崎谋划起义地点和平山反对意见上得到证实。据日本外务省档案(明治33年8月20日福冈县报,高秘第821号。)“据闻此次彼等计划之目的,不在华南,而在山东省挑起事端。”平山认为,“孙逸仙的计划若在义和团暴动之际,多少有希望。而在北京陷落后之今日,已丧失良机。”他坚决反对不在华南而在山东附近起事的意见,认为:“如此时在北清起事,忽惹列国干涉,贻误国事,殊难逆料。”二是青岛、青州地位特殊,便于开展革命活动。青岛当时完全由德国掌控,未签订互保协议,是由海外进入内地的最佳切入点;青州当时是府治单位,下辖十多县,地理上是东西、南北交通枢纽,军事上地处咽喉地位。相比济南府、莱州府和青岛更利于革命开展,况且可以夺取清朝驻扎此地的旗兵营的武装充实革命。三是青州有自己的同志和朋友,便于鼓吹革命,筹集革命经费。青州魏嵋是长江以北位数不多会员中仅有的与自己有“兄弟”关系的会员。魏嵋为人豪爽,家大业大(土地百余亩、桑园数十亩,有自卫武装),拜访魏嵋能达到预期目的。青州的朋友当属青州基督教外籍牧师李提摩太(与李鸿章、康有为有联系)等人。1872年,李提摩太将英国浸礼会工作中心,从烟台西移青州。1897年、1900年,孙中山分别在伦敦、日本会晤李提摩太。此时李提摩太虽不一定在青州,但其他牧师也和李一样提倡改革。孙中山早年信奉基督教,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中山来青州的主要佐证 佐证一,根据《孙中山年谱长编》引用日本密探报外务省的密报,孙中山于1901年4月9日乘“日本丸”由横滨赴檀香山。“据说该人在檀香山与其妻子会面后,由该处去新加坡。预定两三月回日本。” 6月5日孙中山乘“亚美利加号”轮船离檀返日。6月16日上午8时抵达横滨,入山下町住宅。从时间上看,孙中山去回共68天;从行程上看,孙中山从日本—檀香山—新加坡—檀香山—日本。这样的行程安排不符合常规,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孙中山1900年被新加坡英殖民当局驱逐,且五年内不得入境的禁令尚未解除。这从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纪念馆所记孙中山八次新加坡之行没有1901年得到证实。笔者以为,这并非是日本密探没有用心,而是孙中山巧施障眼法来迷惑密探,以避免重蹈孙中山1900年回上海时的尴尬(险些被捕)。上海之行之所以为上海道台所知,乃因内田对本派的平山周在(福冈)千岁楼泄露了其归国路线。平山乘饮酒时告诉当地《九州日报》主笔白河次郎,并在该报加以揭载。由此看来,孙中山此行的目的地不是新加坡,而是另有所指—青州。 ▲1902年12月,孙中山应法届安南总督之邀到达河内。图为孙中山与法国官员合影。 佐证二,根据青岛档案馆周兆利所查德国弗莱堡军事档案馆档案写的《1912年孙中山的青岛之行》,孙中山1912年被袁世凯授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 乘专列考察胶济铁路时,“在青岛德华大学礼堂,面对那些敬仰他的莘莘学子,孙中山并未谴责德国的侵略,相反却作了意味深长地演讲:‘这两天看到的,使我认识到中国尽管有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却没有创造出与德国在青岛短短12年间所作出的相媲美的业绩。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德国人的超常勤奋和努力精神。’”孙中山演讲时,距1897年德国武装占领青岛15年之多,距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政府签定《胶澳租借条约》14年之多,而距1901年刚好12年。这证明1901年孙中山来过青岛。 ▲1904年8月,孙中山在美国圣路易撰写的《中国问题的解决》(今译名)英文手稿 佐证三,1929年,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将青岛前山东路(德占时为斐尔街,此路南北走向,北接青岛港,南通栈桥)改为“中山路”。青岛大事记现有记载,孙中山青岛之行仅有1912年9月这一次。青岛档案馆周兆利《1912年孙中山的青岛之行》记,当时孙中山是从青岛火车站乘德式四轮敞篷马车,由西向东前往下榻地“沙滩宾馆”,并没有走山东路。那为什么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呢?可能有二,一是因为该路段属青岛最繁华地段;二是1901年孙中山乘船到青岛港下船,走过此路。笔者认为后者更贴切。这可从以下资料得到证实。据青岛大事记,1901年2月朱淇在斐尔街(今中山路南端)右侧创办《胶州报》。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朱淇是孙中山1895年在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时第一批填写誓约者,此时与孙中山同在青岛,绝非巧合。不难推断,孙中山当时沿原山东路向南到《胶州报》社址与朱淇接头(青岛革命者知情),由于是在青岛走过的第一条路,又是繁华地段,故1929年将此路命名为“中山路”。 ▲1909年6月孙中山在巴黎 佐证四,孙中山既然到青岛与朱淇接上头,就要实施此行的计划,尽可能深入山东腹地。魏嵋家族史及上世纪五十年代,负责采编《益都县志*人物篇》(1960年油印本)的同志,采访魏家后人时,魏嵋之女魏复丽多次提到,孙中山两次来青州与其父见面。魏家作为革命家庭,抛头颅、洒热血,卖宅子、卖地,图的只是革命,族史记言和家人言传绝不可能有大的出路和有别的目的。另据曾担任孙中山海军司令的青州人温树德的后人讲,温树德的母亲50大寿时,孙中山来过青州。因此,孙中山的青岛—青州之旅是可信的。 佐证五,《青州市地名志》“偶园街”名下有注释云:原名估衣市街,1930年与北门大街、南门大街、万寿宫街相连为一街,称中山街。另在《青州市民政志》有“1947年8月以后,国民党益都县政府宣布废区,扩大乡、镇范围,是时全县设一镇:中山镇(原青州府城区);设29乡••••••”的记载。从青州“中山街、中山镇”的命名上,也能看到孙中山青州之行留下的痕迹。 孙中山来青州的行程路线 由于此次青州之行具有冒险性,孙中山在制定行程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保密和安全,其次是节省时间和路费。具体行程路线很可能连自己的同志都保密,从而蒙蔽了日本密探,以致后来史料无考。根据日本密探的报告,孙中山第一站去檀香山是确定的。因为在这一站是很难蒙蔽密探的。离开檀香山去的第二站,有日本、新加坡和青岛三种可能。取道日本,可能被密探发现,太危险;绕道新加坡,费时费钱,不能上岸,没有意义;直去青岛,又没有直达航线,还需要经第三地港口转。综合以上利弊,根据魏家族史“孙中山从广州秘密来青”的记述,孙中山从檀香山坐船经华南及其以南的某个港口转船到达青岛,是可行的。第三站从青岛到青州和第四站从青州到青岛。由于1901年德国修筑胶济铁路已到青州,虽未通车,但按中德约定,德国在铁路两侧30里有开矿权(实际权利远大于此),加之当时清廷战败求和的被动地位,出现了权利真空。这样就在青岛—青州间,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通道。因此孙中山往返青岛和青州之间也是相对安全的。离开青岛去的第五站当然就是日本。从青岛搭乘自新加坡过来去日本的轮船,既圆了自己离开日本时的由檀香山去新加坡的说法不被怀疑,又将回内地青岛和青州的事实掩盖,从而保护了自己的意图不被泄露,同时也保护青岛、青州等内地的同志免遭迫害。因此,孙中山整个行程的路线应是:日本—檀香山—华南及以南第三地港口—青岛—青州—青岛—日本。 孙中山一百一十年前的这次青州之旅,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前人没给留下可考的史料,但我们有责任沿着前人的足迹去追寻和弥补这段残缺的历史。 2011.9 NO.5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