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独尊属黑山 二维码
1854
▲黑山山门 “黑山耸翠,一方独尊;佛峪叠彩,遐迩相闻。”这是黑山脚下一所学校建校铭文的开头。 不知是因了红丝石的缘故,还是沾了观音菩萨的灵光,长期以来,在正式出版的山东地图上,鲁中的潍坊淄博一带,大都只标注着一座山,显得十分醒目。什么山才有这样的殊荣呢?这便是一方独尊的黑山。 说到红丝石,以及由它延伸出的红丝石砚台,当然是大名鼎鼎,誉享中外。据《青州府志》载:红丝石产于青州城西四十里之黑山。又据宋《砚谱》载: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又据唐柳公权《论砚》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可见因了红丝石的名气,黑山长期独登山东地图也不足为怪。 ▲黑山阿弥陀佛石刻 说到观音菩萨那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观音菩萨是佛教的重要人物,有人比喻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总教育长的话,观音菩萨就是佛教的元勋和高级教授。鲁中地区虽被称为佛教圣地,但专祀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和香火会却很少,黑山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自汉唐以来,每年的三次山会,都是为观音菩萨而设立的。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圣诞日,六月十九是菩萨的出家日,九月十九是菩萨的成道日。正如山碑所载:“二六九月间,十九会三度”。由此看来,因了观音菩萨,黑山具备了他山不可比拟的优势,名扬齐鲁也在情理之中。 黑山只所以成为不同凡响,超然不群的黑山,它的魅力所在,终究还是归功于它自己。黑山脚下有一村庄,名叫“王辇”。辇即“龙车凤辇”的“辇”。据说这里是齐国君王来游黑山的停车场,后来有人在此居住,便把这里叫作“王家辇村”,现在这里还存有古代的村落遗址。看来早在东周时期,黑山就是这一方的风景名胜,引的王公大臣们前来旅游赏景。 黑山,位于青州城西四十里的邵庄镇境内,因石黑如墨而得名。它东低西高,主峰向南一弯,宛如一条昂首的巨龙,遨游在群山之中,故又名墨龙山。山北坡树林茂密,植被丰厚,泉水叮咚,是一处天然的森林公园,石刻幽洞古建筑点缀其间,风景十分秀丽。这里过去曾是佛教的圣地,寺庙始建于汉唐,兴盛于明代。后来道教来到这里与佛教融为一体,共同开发。 黑山的石刻和古建筑,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黑山的主要景点有十多处。有《黑山十景》诗为证:巍巍山门立山坡,红丝砚石任雕琢。白衣大士隐深洞,玉皇文昌居高阁。仰读宋槐忆先圣,默念巨字南无佛。聚仙棚下摆棋式,参门壁上望飞鸽。鸳鸯双窟不见底,月观西峰景最多。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山会期间,赶会者络绎不绝,十分热闹。清明、重阳、五一、十一等节日,山上也游人如织。逢会日,周围几十里的人们,或冒着初春和秋末的寒风,或顶着盛夏炎热的日头,争相赶会揽胜,虔诚祭神拜佛。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会还比较兴盛,提前两三天开始,连赶好几天,做买卖的、相面算卦的、或凭其它手艺谋生的也纷至沓来,遍布山脚山腰的每一处空闲地。为了产生轰动效应,吸引更多民众,加快物资交流,生意人和山会主持筹钱请戏,有时请好几台,真正是唱对台戏,鼓乐喧天,好不热闹。后来山会则起起落落,几经盛衰。七十年代末,山会又渐渐恢复起来,人员逐年增多,人们把赶会赋予了新的内容,不光是烧香拜佛,祈神还愿,而是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游乐活动。 现在柏油路一直修到山脚,从刻有苍劲有力的“黑山”大字的山碑开始,踏上整齐漂亮的石阶,穿过高大宏伟的山门,顺着蜿蜒的山路,走进茂密的柏林,置身于清风习习的大自然当中,眼观山花烂漫,耳闻百鸟争鸣。由北向南,步步登高,约走二里多路,便看到高大的玉皇阁。玉皇阁上下两层,上层是玉皇大帝的殿堂,下面是进入景区中心地带的大门,两边的石门框上刻有对联:白衣现身到处望见大士,黑山驻跸从此渡尽众生。迈进肃穆的石门,就是老母洞大院。 这里是举行重要礼仪的地方。人们一堆一簇,念起悠扬的佛曲,或祈祷,或祝福,或说事,或明理,曲调优美多变,佛词各不相同。紧挨玉皇阁的是文昌阁,上层供的是文昌帝君,下层是眼光奶奶的神位。相传,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权威人物,掌管天地人神,魑魅魔怪。文昌帝君管理教育科举,官位爵禄。眼光奶奶则是专为凡人治眼病的神医。人们带上一瓶清水,放到纸香旁,行礼叩拜,祈求眼光奶奶给投进上好的眼药,回去为亲人解除眼疾。 ▲黑山文昌阁 玉皇阁文昌阁在清朝有过重修,有碑记载,后毁于战乱年代,199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双阁临渊而建,都是用青石砌成,古朴而坚固。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云游的出家人发现的黑山这方宝地,他在附近四处化缘募捐,筹资准备在这里修阁。万事具备,惟有不如人意的是,时值早春,山里久旱无雨,人畜用水都得到几十里外去挑,建阁的水到哪里去弄?正当出家人犯愁的时候,三股细细的泉水从山脚冒了出来。出家人喜出望外,遂起名叫“三星泉”,找人掘了个大坑,积水供建阁之用。说来也怪,三星泉一夜积的水,正好够一天建阁所用,无论用水多少,天天正好。有天中午,一个干活的看到坑里的积水挺多,估计下午满够用,就挑家去了一担。谁知,傍黑就差一担水完不成计划的进度,那人只好红着脸,又到家里挑了回来。 文昌阁南面,便是黑山的中心——老母洞。洞口两米来宽,三米多高,里面高大宽敞,十多米深,是天然略加雕凿而成的。洞口的对联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老母洞又叫白衣大士洞,白衣大士是三十三化身的观世音菩萨之一。因常穿白衣,故又称白衣大士。洞口上方斧劈刀削的耸天悬崖颇增几分威严、庄重。洞内雕工精湛的汉白玉白衣大士慈眉善目、神态安详,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头罩罗伞,身披彩袍,善财童子和龙女侍立两厢,默受着世间的种种祈愿。 ▲玉皇阁北门 人们风尘仆仆不畏劳累赶黑山会,多半是为祭拜老母而来,有“不进老母洞,不算赶山会”之说。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白衣大士,的确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如林的香柱,似碟的纸灰,弥漫在整个大院;水果点心,摆满洞里洞外;彩旗鲜花,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给老母赠万名伞的更有意思,捐钱人都把名字写在彩带上,围着伞钉一圈,往老母头顶上一挂,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凭添几分精神。摆好供品,善男信女们口中念念有词,按标准姿势,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先跪左腿,再跪右腿,用双手的指尖着地,支撑着伏下的身子,额头微微点地,然后站直身板,再重复前面的动作,继续磕头,三拜九叩,一丝不苟。祈祷完毕,若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小恙,就去老母身后的小泉中接“神水”,神水无病不治,要问灵不灵,跟祈祷一样,就看你的心诚不诚了。 ▲咸丰年碑刻 山下村里有户姓王的农民,父子俩过日子,儿子三十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山会重又赶起来以后,儿子把山下的机井水挑到山上,父亲拾柴禾,将筲支起来把水烧开,供赶会者饮用,积德行善,分文不收。一送就是好几年,从不间断,后来儿子喜结良缘。 老母洞南侧,有远近闻名的高山古树宋槐。宋槐内倚悬崖陡壁,外朝百尺山涧,两个人都合围不过来,它沧桑的树干,繁茂的枝叶,给黑山增添了不少秀色。宋槐背靠的石壁上刻有,被佛学教育称为浓缩经典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仅278个字,就将博大精深、无量智慧的佛教思想概括阐述得精辟绝伦,被业内人士推崇倍至,在宗教界影响重大。这篇经文在青州是第一次被刻上石壁,同白衣大士一起,与主峰西侧的巨“佛”字、东山坳的“南无阿弥陀佛”,构成了佛教圣地的主体,为广大游客提供着巨大的心灵启迪和精神收获。 ▲2002年重修碑刻 从宋槐向上是聚仙棚,此棚是在险峻的石崖上凹进去的一个大场地,下面平似戏台,上边拱如房顶,棚口正好面对烟台方向。相传八仙就是在这里聚会以后,一跃而飞去蓬莱的。由宋槐向东,穿过山腰遮天蔽日的树林,从“南无阿弥陀佛”大字下边走过——南无阿弥陀佛6个大字,每字高3米,宽2米,刻在三十多米长的悬崖上——再经过百花争艳的凤凰坡,单见一个1米见方,10米来深的人工洞穴,洞上刻着“红丝石洞”四个大字,天下第一的鲁砚,就是由这里的红丝石所刻制。红丝石色似羊肝,纹如鸡血飘忽游弋,石质硬而不脆,细而不滑,制砚凝重华贵,研墨“冬不冰,夏不招蚊蝇,历数日润而不干,”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瑰宝。有《红丝砚》诗写道:黑山腰间挂赤云,奇石红丝超凡尘。晚霞缠绵悬天幕,鸡血飘忽落玉盆,巧匠精工雕龙凤,骚士墨客竞相寻。昔日彦猷得宝砚,沉迷忘却美夫人。这里的彦猷说的是宋代翰林、书法家唐彦猷,他称红丝砚为砚中极品,偶尔得到了一方,因只顾欣赏和陶醉,而忘记了夫人的存在,引起了家庭纠纷的故事,流传至今。 红丝石是文化的象征,莅临一下,或许能感应一点灵气。但到洞里采红丝石早已成为过去,四周是硬梆梆的石壁,三十多厘米厚的红丝石层,被冷冰冰的青石夹住,想凿出巴掌大的一块,吝啬的山体也是不肯轻易撒手的。为开发这一资源,前几年也曾有人携钢钎,带炸药,在山的另一面,从山顶大揭盖,炸去几十米高的青石层,开出极少的红丝石来,终因费工太大,蕴藏量又很少而鸣金收兵。虽然在黑山周围的山上也发现了红丝石,但都数量不多,“物以稀为贵”,红丝石的身价肯定有增无减,天长日久,只能越来越珍贵。 相传红丝石是东海龙王公主“赤龙女”的化身,因与地位低下的小墨龙相爱,遭父反对,相约私奔出樊笼,被龙王请来的雷公追上,把他们双双劈死在青州城西,小墨龙化作高高的黑山,翘首怒视着东海。赤龙女化作红丝彩石,镶嵌在心爱人的腰间,宛如一条红色的绸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见赤龙墨龙的爱情多么深厚。 六月的山会,少女们虽然留恋那悠扬悦耳的佛曲,敬重那焚香叩头的虔诚,但她们还是拉不下脸皮去亲自参与一下,只好哼着刚学来的,不大准确的调子,去干她们喜欢的事情。采一束鲜红的山台子花(山丹丹),或摘一把娇嫩的黄花菜(金臻),或是选一处满意的背景,留一张彩照。最使她们开心的,还是撑开花花绿绿的遮阳伞,站在水帘洞般的石棚崖下,听水滴敲打伞顶奏出的大合唱。这时,银铃般的笑声,随着轻纱似的薄雾和“咚咚”的伴奏飘出很远很远。 赶会的小伙子与少女们截然不同,他们既不留恋焚香念佛,也不采摘山花野草,而是弓起脊背,抹着汗珠子,去满足冒险心理的需要。在主峰的半山腰,悬崖上有一“扉门洞”,洞口一米来宽,一人多高,颇像农家窄小的扉门。扉门洞又叫“参(shen)门洞”,是说它高高悬挂在半空,像星星居住的场所。上洞攀登的梯坎,隔一二尺一个,是人们在陡壁上硬凿出来的,手攀哪个,脚踩哪个,必须严守方寸,不能马虎,不然只能是战战兢兢的半途而废。洞深二十多米,像弯弯曲曲的小甬道。攀上洞口,回首眺望,燕雀在脚下翻飞,白云在身边缭绕,真像到了星辰的住处。 ▲黑山远眺 在黑山西坡的山坳里,有一处佛光崖,上边雕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佛”字,字高8、5米,宽5米,结构匀称,笔力刚劲,人站在崖下,伸手摸不到“佛”字一竖的下端,正所谓:人无佛脚高。云门山的“寿”字令游人向往,黑山的大“佛”字更使人惊奇,让人真正感受到摩崖石刻的艺术魅力。 ▲黑山大佛字 巨“佛”左边不远处,便是号称举世无双的“鸳鸯双窟不见底”的对门洞。两个洞口如孪生兄弟般隔坡相望,东面的进去不远便无路了,可是向上望去,却宽大而不见其顶;西边的进去30米漆黑一片,不见尽头。东边的洞口旁边刻有“好事成双”四个大字。 登上黑山顶,别有一重天。黑山顶峰的结构,完全是名山风范,日观峰、极顶、齐观峰、月观峰自东而西,依次摆开,各具雄姿,很像是泰山的缩影。 在日观峰上观看日出是黑山的一大奇观。日观峰的正东有一片山挡住了视线,但偏北偏南方向却是宽广开阔的山中走廊。在碧空如洗的早晨,目睹波光粼粼的海水将一轮硕大的红日抛向空中,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 结构奇特的柏山(俗名大山),在黑山北边三四里处,四面等边分明,同样的斜度缩向山顶,从黑山上望去,美丽壮观,令人赞叹不已,被称为超级天然“金字塔”,是当地的一大景观。 顺着高低错落的山顶路,来到月观峰,这是黑山景点最多的山峰,在这里可以欣赏“佛光崖大佛”和望月台。“剑劈崖”上,当年姜太公斩妖留下的那条一米宽的“剑痕”,从山顶一直劈到山腰,让人不可思议。站在“飞来石”旁边留一张照片,记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件惬意的事。偌大一块石头,上大下小,张扬地突兀在那里,除非天造,人力何及。 ▲黑山卧佛(竖) 黑山极顶海拔450米,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山顶平坦宽敞,南望沂蒙群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无边无际。靠近极顶的齐观峰,柏树茂密,山花簇拥。泰山的瞻鲁台可以饱览鲁国风光,黑山的齐观峰正是观赏齐国故土的绝佳去处。远望齐国古城,高楼林立,阡陌纵横,西南东北走向的淄河,将齐国的平原和山区隔离得界线分明。齐文化遗迹历历在目,雄伟高大的六座田齐王陵依稀可见。曾是齐王狩猎场的峱山和最早纪念孔子的夫子山(又名稷山)丰富着人们的视野,成为黑山的附属景点,更增加了黑山一方独尊的筹码,吸引的人们不得不到此一游。 2012.3 NO.1 第一期(总第七期) 下一篇孟令恩:青州面塑第一人
文章分类:
花都风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