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男女老少齐参战

 二维码 2485


——青州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琐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残酷壮烈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在这场抗日烽火洗礼中,青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面对日军的杀戮,不畏强暴,不甘屈辱,或浴血沙场,或毁家纾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先给鬼子个下马威


日寇占领益都后,鬼子不断下乡骚扰抢劫,人们恨不得把鬼子杀光。19383月的一天,东朱鹿村的陈景三、陈凤九等人在村东门放哨。上午10点多,远看一辆鬼子汽车,插着膏药旗,从村东的臧台村方向开来。陈景三等人一商量,立刻关闭了村东门,准备开打。这时,他们手里仅有一杆抬枪,还有一支步枪和一枚南北军作战时丢弃的手榴弹。当鬼子离村头有二、三百米远时,汽车速度开始放慢。陈景三等人照着鬼子汽车就是一抬枪。抬枪里装的是黑药,铁沙子和碎锅铁,打出去后和扫帚一样,着落面很广。紧接着,又补了几枪,鬼子的汽车不动了。正在大家高兴之时,鬼子用机枪朝他们这边扫来,“嗖”、“嗖”的子弹,在他们的头顶上飞。这时,陈景三把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扔了过去。很快,鬼子那边没了动静,慢慢撤兵,开来的汽车也掉头返回了。陈景三他们跑到鬼子停车的地方察看,看到留有几滩血迹。



这一回打鬼子,是抗战以来东朱鹿群众的第一次。老百姓说:“打得好,先给了小鬼子个下马威!”


护送中央特派员


19386月的一天,有位叫尉迟仁华的中央特派员,携带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由延安到达东朱鹿村,说要路经此地,前往胶东执行护送任务。当时,住在东朱鹿村的县委领导接待了尉迟仁华后,觉得此事非常重要,应派两名胆大心细的人员协助尉迟仁华,护送信件去胶东。共产党员陈铭新和陈文典,领到任务后,二话没说,立即踏上赴胶东的路。一路上,他俩风餐露宿,百倍警惕,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久,在临淄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和政委宋澄,在学业期满返回驻地胶东时,又是由陈铭新和陈文典担负人身安全的护送任务。到达五支队驻地后,高司令员和宋政委对陈铭新和陈文典,从内心充满了感激。


处决女特务



对于驻在朱良鬼子据点的人员,东朱鹿村的自卫团员,都掌握得一清二楚。1938年初秋的一天,据点里的一名女特务,前往益都城里领取上司的指令。接受完训导后,雇一辆手推车,朝着朱良鬼子据点的方向返回。半路上,要经过一片高粱地。这名女特务非常狡猾,怕路上被人认出来,进行了好一通化妆打扮,还添了一把乡下人难见的小洋伞。尽管如此,埋伏多时的东朱鹿的自卫团员陈维新,从那娇里娇气的姿态上,就一眼把女特务认准了。当坐在手推车上的女特务,路经陈维新等二人面前时,陈维新两步跃出高粱地,照着女特务的头部就是一枪。女特务顿时命见“阎王”。


赤手空拳敢夺洋马



1938年腊月十六日,一名作恶多端的鬼子,骑着一匹洋马路过段村。当该村青年农民刘汉章和刘正明看到后。两人互相递了个眼色,打定主意,要惩治一下这个鬼子。当时,小鬼子趾高气扬,没一点儿保护自身的思想准备。刘汉章和刘正明瞅准机会,赤手空拳冲到马前,硬是把小鬼子拖下来,叫他跌了个脸朝天。趁小鬼子尚未爬起来的瞬间,刘汉章和刘正明两人又各自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照着鬼子的头顶,用劲狠砸。没费多少劲,就把小鬼子送上“西天”。



真是“好事成双”,无独有偶。在同一天,离段村不远的朱良村,有个叫徐化美的青年农民,略施小计,竟骑走了鬼子一匹洋马,还意外得到一支“东洋”钢枪哩!


张世荣,好样的


1938年腊月二十七日,日本鬼子到张楼村抢劫时,这个村的张世荣,基于民族仇恨,冒着生命危险,硬是牵走了鬼子两匹马,并把马送到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日本鬼子丢了洋马,心里窝囊得要命,当然加强了警戒。以后再到乡下抢掠,必定留下看管马匹的人员。即便如此,张世荣也琢磨到新招。在鬼子面前,张世荣总是一脸笑,轻易不开口,佯装“老实”、“温顺”的模样。还抢着给鬼子的马匹添料,饮水。时间长了,鬼子当然对张世荣产生好感,慢慢又放松警惕。瞅了个空子,张世荣趁鬼子给马找地方打水的时候,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刷刷刷”解开三匹马的缰绳,鞭子一扬,三匹马转眼跑着无影无踪了。


危难之时显身手


1939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我中共益七区区委书记杨绍堂,在东王车村主持庆祝大会。正在进行中,会场被鬼子据点的来人包围。敌人扬言,要活捉杨绍堂。危急时刻,与会群众抢先一步,将杨书记藏在了抗日积极分子阎桂兰家里。当敌人闯进阎桂兰家,气势汹汹地质问时,阎桂兰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走错门了吧?!”两个匪兵拔出刺刀,在杨桂兰眼前一亮,杀气腾腾地说:“少装蒜,不说实话,这刺刀可不认人!”阎桂兰鼓足勇气继续回答:“看这个‘大兄弟’厉害得,真没有人,就得说没有。动枪动刀就有?!你们翻吧,翻出人来,把我杀了。翻不出人来,我杀你!”几个坏家伙见阎桂兰说得理直气壮,交头接耳嘟嚷了一会儿,结果信以为真,连屋门口都没进,垂头丧气地到别人家里去了。


坚贞风范留人间


1939年,在日寇频繁对四边县大扫荡的岁月里,石槽盛村绅士刘墨仙家的西宅子里,被鬼子当成了据点,住进了十几个鬼子。刘墨仙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心里暗暗发誓:决不能“便宜”了这伙狗强盗。



从此后,刘墨仙假装与鬼子“交朋友”,经常约那几个小头目,到他家堂屋里做客,还送给他们一些烟土和酒。时间长了,鬼子把刘墨仙当成了“自己的人”,说话不瞒着刘墨仙,办事还顺着刘墨仙。刘墨仙试探着托鬼子给买支匣枪护身,没料到鬼子小头目马上给送来了。结果刘墨仙一倒手,这支匣枪转送到我四边县特务大队手里。后来,小鬼子问起匣枪下落时,刘墨仙说“不小心丢了。”

1944年,我四边县特务大队,根据刘墨仙从鬼子那里得到的情报,迅速提供给八路军渤海军区直属团二营,让二营在西上庄、麻家卸一带,击败了抢夺老百姓粮食的鬼子汉奸600余人,并将驻临淄城的日军顾问击毙。

1945630日,我八路军某部二营指战员,根据刘墨仙获取的情报,在石槽盛又打了一次胜仗,歼敌120人,缴获掷弹筒一门,轻机枪一挺,长短枪100支,战马4匹,警犬2只。


狗特务命丧枯井


1939925日傍晚,朱良村鬼子据点的特务蒋友勤,受鬼子指派,以出售做月饼用的青红丝为幌子,贼头贼脑地潜入东朱鹿村。在村外转了一圈后,悄悄溜进伪村长家里。两名儿童队员发现后,当即报告村里自卫团。自卫团成员决定采取围堵措施,马上动手。当蒋友勤与伪村长正在喝酒之时,自卫团派人将其诓出大门外。这时,早有准备的陈铭新等,迅速将其生擒。经过审讯后,又将其处决,将尸体投入村东一眼枯井内,趁着夜色将枯井填平,对井口也进行了精心伪装,不留下一点痕迹。



事后,鬼子据点上的小头目,曾几次派人寻找蒋友勤的下落,只能是枉费心机。


勇斗汉奸纪文祥


一天,由朱良鬼子据点豢养的汉奸小头目纪文祥,着一身时髦扮装,盛气凌人地来到东朱鹿村村头。村里自卫队员陈长智发现后,火速报告了自卫团长陈铭新。陈铭新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就大步流星赶至村头。陈铭新老远就认出了纪文祥,纪文祥也看清了自己的“对头”陈铭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陈铭新快步上前,迅速扑过去,牢牢抱住纪文祥的腰。纪文祥用尽吃奶的劲,死死卡住陈铭新的腿。这时,一块赶来的陈长智,急忙抓起一把土,拼命往纪文祥的眼里搓,三人在地上滚着撕打。在“二比一”的情况下,纪文祥象疯了一般,猛地抓住了陈铭新裤裆里“要命处”。陈铭新觉得大事不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吭哧”一口,咬下来纪文祥的半个耳朵。纪文祥“哇”地一声松了手。这当儿,陈铭新腾出手来,便亮开架子,照着纪文祥的头“噔噔”跺了两脚。纪文祥“哼哼”两声,腿一哆嗦,躺在地上断了气。


令人敬仰的于守兰


在四边县于家庄,有个叫于守兰的妇救会员。抗战那阵子,她带头把自己的儿了送到抗日游击队。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掀起参军热。



于守兰的模范行为,激怒了鬼子汉奸。鬼子汉奸把她当成“刁民”,重点监控她,还三天两头到她家洗劫。她的公爹被抓进监狱后,受尽酷刑,迫害致死。不久,她的丈夫也被敌人抓走,投到水井里活活淹死。后来于守兰在八路军队伍上的儿子,也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英勇地牺牲了。面对一次次地打击和心理上的折磨,于守兰从不气馁,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依然挺立在风口浪尖上,努力投入抗日工作,多次被评为拥军模范和优秀抗日烈属。

解放后,年满70岁的于守兰,被批准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还被选为中共临淄县委委员。


冯喜中夜送“鸡毛信”


1940年的一天,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率部队来到今青州市西南山区的长秋村。当时,杨司令员针对长秋一带地形复杂、土匪出没、敌伪嚣张的复杂情况,拟就一封“鸡毛信”,急需找一名熟悉当地社情、地形、身体健康,且政治可靠的老乡,连夜送达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经军、地领导反复掂量,这一重担落在长秋村的冯喜中肩上。



冯喜中接任后,深知“鸡毛信”的重要,决心不辜负军、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从长秋村到达目的地,不仅路途较远,而且关卡重重。尚若让“鸡毛信”落入虎口,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启程前,冯喜中把自己打扮成贩卖食盐的乡民,简单带了些填肚子的干粮,打起精神,就风尘仆仆地上了路。途中,冯喜中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慎之又慎地应对各种人员的盘问,没有流露出丝毫破绽。冯喜中为了避免遇上麻烦事,尽量躲着行人,连口渴饮用的水,都从来不向老乡要,随便找点河水或山涧流水就凑和了。

冯喜中经过艰难奔波,终于安全到达八路军山东纵队所在地,直接掏出“鸡毛信”,交给了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和副司令员王建安,受到两位首长的高度赞扬。


刘玉兰英名永存



四边县饮马村的刘玉兰姑娘,时年16岁,是抗日群众组织姊妹团的团长。有一天,刘玉兰不幸落入敌人之手。在审讯中,刘玉兰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不说一句话。穷凶极恶的敌人,实在无法对付这位英雄姑娘,令匪兵将铡刀抬了出来,妄图动摇这位姑娘的钢铁意志。匪徒们做梦都没料到,在铡刀面前,刘玉兰脸不变色,心不跳,盘好自己的辫子,直接冲到铡刀前,英勇就义。


陈大娘热血报国


张淑贞出嫁到东朱鹿村陈氏家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都喊她陈大娘。

陈大娘虽然没进过学堂,但靠自己勤学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却能认识很多字。平日里,对新生事物,也很是乐意接受。抗战爆发后那年头,县里领导和一些八路军战士进驻她们村后,陈大娘和村里一些妇女积极分子,经常为八路军烧火做饭。当她听到八路军三支队十团在临淄打了大胜仗时,还带着村里妇女自卫团的成员和文艺演出队前往临淄慰问。演出队所需用的服装,都是陈大娘到处筹措的。

1940年秋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东朱鹿村。有两个八路军战士被抓后慌称是村里农民,敌人要陈大娘指正。陈大娘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就是俺本家的两个兄弟,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就这么着,两位八路军战士安全脱险。

抗战开始那时节,陈大娘见八路军队伍上有女兵,就主动把自己14岁的女儿艳卿送到八路军队伍里。她年仅13岁的儿子永春,也当上了“小八路”。临走时,陈大娘一再嘱咐:“去了,好好干,不把鬼子都撵走,别回来!”



母亲叫儿打东洋(沙飞摄于1942年)


1942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陈大娘刚从外面执行任务回到家,就被一群鬼子汉奸堵了门儿。敌人把她五花大绑起来,边走边打,径直拉到村西河滩上,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臭娘们儿,叫闺女、小子都去当八路羔子,今天倒要让你尝尝滋味!”说着,皮鞭、枪托、棍棒一齐往她身上打。陈大娘毫不畏惧,大声痛斥:“俺家人打鬼子有啥罪!你们这些汉奸,决没有好下场……”在“打到日本鬼子!打倒汉奸卖国贼”的呼喊声中,陈大娘壮烈牺牲。

不久,清河区主办的《战地妇女》刊物,以《宁死不屈的陈大娘》为题,报道了她的英雄事迹。


李秀真德行照后人


1940年初夏,八路军某部的战士们进驻四边县彭家庄。从此后,村里妇女在该村妇救会会长李秀真的带领下,轮流为战士们做饭做菜,拆洗被褥,照顾伤病员。随着天气转热,她们又把战士们仅有的棉衣改成单衣,让战士轻松地穿上行军打仗。

李秀真看到部队的军工厂缺乏资金,影响生产,非常着急。于是,她毅然做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把家里最值的首饰(2.8)公斤,全部捐献出来,在四边县带了个好头,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的军工生产。


一锄头砸死日军翻译



抗战期间,杨家庄火车站相邻的弥河铁路桥下,设立了鬼子据点。据点里的鬼子,经常到附近一些村庄,敲诈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消息传到南霍岭村杨立芳的耳朵里后,他决心为民除害,坚决惩治小鬼子。

1940年夏季的一天,已是武工队员的杨立芳,着一身农民打扮,头戴苇笠,肩抗锄头,踏进潘村的一片田里假装锄草。不多时,就见一个鬼子往村里靠近。杨立芳心里话:“狗日的来了,就甭想再回去!当鬼子离杨立芳越来越近时,杨立芳乘其不备,鼓足勇气,照着鬼子的头顶狠狠砸了一锄头。鬼子顿时倒地,再也没有活过来。后来得知,这个鬼子叫小毛,是弥河大桥据点上的翻译。这个家伙经常敲诈老百姓的东西,已经成习惯了。杨立芳为民除害,大快人心。

从此以后,弥河大桥据点上的那些鬼子们,也不敢贪心无度地敲诈附近老百姓了。


不屈的陈福开


1940年农历腊月初八,我八路军某部兵工厂的战士们,正在赶制武器。

这处兵工厂,设在东朱鹿村王长荣家的地窑里。突然,进村扫荡的鬼子汉奸,齐呼拉地闯进王长荣家。汉奸抓住一个小孩盘问起来。

汉奸问:“兵工厂在哪里?”

小孩哭着说:“俺家里没有兵工厂。”

“人家都说你家里有?!”

“以前来过,早就搬走了。”……

鬼子不大相信,便从大门外抓来陈福开、尹殿昌、尹殿富逐个审问。三个人谁也不说话。鬼子汉奸瞪着眼,在三个人身上扫了一遍后,把目标对准了陈福开。陈福开挺起胸膛开了腔:“说走了,就是走了。你们不信拉倒!”“去了哪呀?”“去了哪,俺能知道?!你们这些人都挺能,快去找啊!……”大眼瞪小眼的鬼子汉奸,被陈福开几句话说得无言以对。

兵工厂没找到,鬼子汉奸气得肚子鼓鼓的。临走时,一个汉奸找来二齿钩子,好几个敌人凑上来,轮流暴打陈福开。陈福开被活活打死了。


用生命换来报社安全


1941417日上午,寿光县辛家庄鬼子据点上的日伪军,突然窜至四边县的许家庄,要摧毁设在这里的清河特委《群众报》社。因为报社设在地下,鬼子汉奸老半天都没寻到踪影。打听群众,谁也说不知道。气急败坏的狗强盗,便采取了“见人就搜查”的办法,幻想能找到一点线索。很快,一个鬼子从史凤英身上发现半支铅笔。这下子,鬼子如获至宝,想以此深挖。史风英刚满16岁,是村里的姊妹团长。她对报社的同志较熟悉,还在那里工作过。但任凭鬼子打骂,甚至施以酷刑,史风英一直咬紧牙关,不说一句话。后来,兽性大发的鬼子汉奸,把她身上的衣服全部剥光,还一连捅了三刺刀。又把她扔进火堆中活活烧死。

这一次,鬼子汉奸没打听到报社的所在位置,始终不死心。同年9月的一天清早,这帮强盗又杀气腾腾地摸进许王庄。进村后,首先抓住一位老大娘。老大娘说:“俺这么大岁数了,很少出三门四户,外头的事啥也不知道。”这时,鬼子汉奸又一连抓来4位乡亲。在他们面前,挥动着刺刀,恶狠狠地训斥:“今天,你们要是不讲真话,就别想再活着走……”双方一直僵持到天正晌,仍然是一无所获。最后,4位老乡全遭杀害。强盗们在离开许王庄时,又放起大火,烧毁了全村200多间房屋。然而,清河特委创办的《群众报》社,一直安然无恙。


她,为国为民敢惜身


南段村的刘兰英,生于191710月,是著名烈士刘旭东的侄女。抗日战争爆发时,她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并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区里成立妇救会,她被选为会长。1941年,上级党组织为培养她,选送她前往清河区委干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垦利县从事妇女工作。赴任途中,在路经八大组(今垦利县永安镇一带)时,强盗们把刘兰英捆绑起来,揪着她的头发质问。刘兰英毫不畏惧,自始至终没有暴露一点秘密。凶狠的敌人,抡起鞭子抽她,她咬紧牙关挺着,并坚强地说:“打死我,也是啥也不知道!”强盗们无奈,惨无人道地将她身上衣服剥光,又用绳子拴紧她的两脚,在一片刚收割完的荆条楂子地里,来来回回地使劲硬拖,刘兰英同志被拖成了一个血人,但至死一声不吭。



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为表彰刘兰英的功绩,授予她“模范共产党员”、“英雄烈士”光荣称号。


长秋村里“小八路”


在西南山区的长秋村,说起那些整天光着脚丫的山里娃,大人们亲切地说:“俺长秋村的小孩,都和八路军一个心眼儿,简直就是‘小八路’!”



有一天,驻淄川的伪军第二十五梯队,窜入长秋村扫荡。转了大半天,不仅一无所获不说,甚至连个人影都没见着。正疑惑间,从不远处走来一个小孩。小孩叫冯德义,刚满10岁。随即,冯德义被敌人抓了个正着。敌人问他:“村里人都到哪里去了?”冯德义当然一清二楚,却把头一扬,理直气壮地说:“不知道!”敌人威胁他:“不说实话,可要杀头的!”冯德义接着回答:“就是不知道吗!俺又不是这个庄上的人,是从这里走路的,俺知道啥?!”

敌人始终拿他没办法,垂头丧气走了。


宁死不屈于素梅


原籍临淄县蓬科村的于素梅,早年出嫁到益都北乡东朱鹿村陈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益都县委迁入东朱鹿村,领导全县人民投身抗日救国的大洪流中。那些日子里,于素梅看到县里领导同志,不顾生死,日夜忙碌,就经常义务帮他们烧水做饭,护院放哨。不得停闲。第二年,于素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从此,于素梅的工作更积极了,还不断发动全村妇女,开展拥军支前活动,为我党和八路军传递情报。1940年,于素梅被县委授予“拥军支前模范”光荣称号。



1940年夏,于素梅的女儿、离休老干部陈黎在济南家中讲述母亲的英雄事迹


于素梅的模范行动引起朱良据点鬼子汉奸的刻骨仇恨。1941427日,一群鬼子汉奸将于素梅抓往西水渠村。先对她施以皮鞭抽,棍子打,还给她灌辣椒水。敌人又把“鬼头刀”架在她的脖子上逼问:“村里谁是共产党员?谁是八路军?”于素梅气昂昂地大声回答:“俺东朱鹿村,从南到北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八路军,我就是总头!恁能怎么着我?!”当敌人无言以对,无计可施时,就五花大绑着她,到周围几个村子里游街示众。于素梅一边走,一边大骂鬼子汉奸。敌人为了治服于素梅,恶狠狠砍下她的一根胳膊。在鲜血滴满身的情况下,于素梅毫不妥协,依然破口大骂!最后,恼羞成怒的敌人,在她身上连砍数刀,又割下了她的头。于素梅英勇就义时,年仅49岁。


冒险送粮到前线


19413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个营,在与佛村的日军作战中,遇到粮食短缺的困难。当时的益都县委,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长秋村的农民去完成。

长秋村,离正在作战的八路军部队还有老远。同时,路上经过几处鬼子汉奸的盘查。想到这里,大家都觉得任务确实艰巨。在村里组织起20余人的送粮队后,由谁来担任领队人的问题上,又一时难以决定。经过考虑,村民冯殿新自告奋勇说:“交给我吧。我曾经打过铁,身体很棒,再加上这段路程我比较熟悉,保证能完成任务。

送粮队伍踏上征程后,困难一个个接踵而来。有时,为了避开日伪据点,只好走小路,转弯路,穿荆棘,绕过拐弯摸角的悬崖,遇到最难走的地段时,甚至还要把鞋子脱下来,含到嘴里,把粮食放到背上驮着,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连气都不敢喘。否则,尚若滚下山崖,必定有死无活。



当送粮队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后,八路军首长和同志们,看到眼前的运粮队队员,一个个就像泥猴,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好长时间爬不起来时,感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葛茂文浩气传千古


194271日,日伪军5000余人,以四边县阳河镇为中心,采取“拉网”战术,将周围十几个村里的万余名群众,围困在二里多路的阳河河床内,实施“铁壁合围”大扫荡。

时间刚到8点,鬼子就在阳河两岸架起数挺机关枪,河崖上站满如狼似虎的敌人,瞪着贼眼在每个人身上扫。很快,葛家口村的自卫团长葛茂文,被强盗们认了出来。这时,强盗们将他押往高处,让他指认自己的“同党”。葛茂文怒气冲冲地回答:“老子不会叫你们满意,快死了这份心吧!”葛茂文话音刚落。即刻招来一顿毒打,鲜血顺着嘴角往下淌。



过了一会儿,一个坏家伙皮笑肉不笑地凑到葛茂文面前说:“咳,识点抬举吧,省的受罪。要不,你到那边井底下瞧瞧,看看有没有枪?!”葛茂文理直气壮的回答:“要下井,就得你们下,老子是不听你们这些王八羔子的?!”后来,葛茂文被敌人活埋了。


“胆小”“胆大”见分晓


长秋村的冯保贵,从小诚实,是村里数得着的“胆小人”。



1942年的一天,汉奸头子冯云三,领着队伍到长秋村骚扰。有两个汉奸头子,在村头抓住了冯保贵。那年,冯保贵已经50多岁了,敌人逼着他当向导,领着汉奸进村抢劫。无奈的冯保贵,只好低着头向村里走,两个汉奸尾随其后,一步不让。眼看要进入村里,冯保贵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里话:“人活着,难道就这么窝囊?!豁出去,活出个样儿来!”于是,冯保贵使出浑身的力气“刷”的来了个“猛虎翻身”,照着两个汉奸的脑门,一人给了一拳,愣是将他俩打到在地。这两拳大概打到要害处,两个汉奸好长时间没爬起来。一会儿功夫,冯保贵就跑得不见人影。当两个汉奸挣扎着硬是爬起来时,一瘸一拐,简直像傻了一样。


编唱歌谣骂鬼子


   

抗日战争时期,四边县境内英雄辈出,有在前线杀敌的,有去后防支前的,也有在敌占区与鬼子周旋的。更有年迈的老大爷,老大娘,虽然不能与日本鬼子真刀实枪的较劲,却也时刻不停闲。他们利用在家哄小孩的机会,琢磨着编写了一些好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一首首歌谣,像炮弹,像匕首,砸在鬼子的头顶上,刺进鬼子的胸窝内:

           日本鬼(儿),喝凉水(儿);

           打了罐(儿),赔了本(儿);

           坐汽车,轧断腿(儿);

           坐轮船,沉了底(儿);

           坐火车,翻了滚(儿);

           进中国,伸了腿(儿);

           ……


最是可敬门于氏



门于氏,家住益北平原上的曲屯村。她虽然是位年愈花甲的老人,对于打鬼子的事儿,却从来不甘落后。抗战初期,她就和其他妇女一样,主动要求加入妇救会,积极投身支前工作。在八路军队伍里,不少战士认识她,见了都“大娘”、“大娘”地亲切地叫着。1942年初冬的一天,门于氏在家收拾散落的玉米棒子。门外“咚、咚、咚”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门一开,随即闪进来一位小八路战士。小战士急匆匆地告诉大娘:“敌人追得急,我来这里躲一躲”。说完,小战士就急着往玉米秸里钻。大娘急忙说:“不行,鬼子来了,先捅刺刀的就是这些地方。”小战士又要钻仓囤,大娘说:“这里也不行,盖不起身子来太显眼。”大娘灵机一动,把小战士拉进屋内,揭开土炕上的席子,露出了空心的土炕,让小战士藏了进去。一切安排妥后,大娘又搬来纺线车,在炕头上盘腿打坐地纺起线来。

在鬼子汉奸闯进来,问起小八路的事时,门于氏不慌不忙的说:“俺在这里纺线多时了,一直没看到什么人来。”这时,鬼子一个劲儿地里外乱翻,一直没有马上要离开的样子,门于氏怕夜长梦多露了“馅”,神秘地趴在一个汉奸的耳边小声说:“俺想起来一件事,你们刚才进门前,俺听到了门外西墙头下,‘咕咚’响了一声”。顿时,鬼子汉奸一溜烟地追出大门去了……

解放后,那个被得救的小战士,还曾多次来曲屯村看望门于氏,感谢大娘的救命之恩。现在门于氏掩护小八路的那架纺线车,还被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馆里。


许广田功昭日月


长秋村的许广田,在庙里当道士。这一天,鬼子汉奸进村扫荡,许广田没有来得及跑,被敌人抓住了。敌人问他:“县政府的人跑哪里了?县大队搬哪里了!……”许广田是非常清楚的,但回答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么一来,真把敌人惹怒了。几个鬼子汉奸立刻把他抬起来,使劲扔进了火堆里。许广田手捂着头,拼命用劲,好歹从火堆里滚了出来。敌人又将他摁住,再次投进火堆里。这次恐怕他再往外跑,敌人还给他身上压了一根挺重的木头。

或是许广田很有“运气”,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远处响起“哒哒哒”的集合号声,鬼子汉奸急忙朝火堆里打了两枪,便一齐向集合点跑去了。巧的是,最后那两枪没有打中许广田。村里群众把许广田抢救出火堆后,好歹性命是保住了,却落了个双目失明。


风雨无悔李尧春


李尧春,少年开始从父学医,后来成了远近很有名气的医生。他本来是临淄县辛店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移居山区的益都县邵庄,一住就是老长时间。

开始那几年,李尧春还被边区政府任命为助理员,后来看到前线战斗中的伤亡人员很多,经上级批准,背起药箱,赴前线担任了医生。特别是在益北地区战斗的八路军战士,不少人都认识他。就这么着,李尧春一直干到鬼子投降。

解放后,李尧春被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来,由于长时间在炮火连天第一线做救护工作,留下了后遗症,于1992年不幸去世。


追随抗日的朱大娘


朱大娘,生于1885年,本是临淄县崔家庄人,因出嫁到四边县,丈夫家姓朱,故人们按旧时习俗,都叫她朱大娘。

朱大娘丈夫朱二官早逝,大儿子逃荒,去了山西,杳无音讯。二儿子5岁那年离开人间。苦难的生命,悲惨的身世,使她接受了“博爱”宣传教育,成了一名笃诚的基督教徒。1938年,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三支队十团的队伍进驻她村时,她通过察言观行,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真正的“救世主”。1942年她便把唯一的小儿子,亲自送到八路军队伍上。小儿子入伍不久,在双庙与鬼子交战时壮烈牺牲。朱大娘强忍悲痛,继续以“基督教徒”身份为掩护,出入临淄城,为八路军收集情报。19438月,我武工队长崔继荣和副教导员许明江,在战斗中负伤,躲藏在他家,朱大娘以“教徒”身份为掩护,从城里请来了外科医生,为两位武工队的干部,实施了外科手术和治疗,一个月后就痊愈了。



1943年,我党干部杨三友,在战斗中负伤被捕,被关进敌人监狱。朱大娘先是以“教徒”身份,到监狱中探望收认的“干儿子”杨三友,又找人谋划营救办法。在朱大娘努力下,通过监狱内外的互相配合,使被关押在监狱的杨三友及其他52名抗日干部,全部越狱成功。

朱大娘的英雄事迹秘密传开后,各级领导登门表扬她,感谢她。她说:“俺是砂壶子挂在牛角上,打了就打了,碎了就碎了,干革命就要干到底了!”1952年国庆节时,朱大娘应邀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人生难得真情在

这里记述的,是笔者1978年去上海采访原中共四边县委副书记、时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王乐三时,王老含着泪水,仔仔细细回忆的: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四边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常常用树皮树叶、玉米骨头充饥。但是,老乡们对待抗日子弟兵,真比自己儿女都亲。有个抗日军属荣大娘,当她的儿子在八路军队伍里牺牲后,她的老伴两眼都哭瞎了。老两口冬天家里没有被子盖,只能盖黑乎乎的破棉花胎,破蚊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娘为了让我们吃好,硬是从自己嘴里省下谷糠来(那时候,老百姓都吃不上谷糠),合上枣子做成糕,端给我们吃,她自己都没舍得吃一口。

王乐三说:二区有个李大娘(贾氏),体弱多病。但对八路军战士的关心爱护,胜过自己的亲儿子。有一次,我藏在她家,敌人端着明晃晃的刺刀进来了。大娘忙把我摁到自家院内大槐树中间大洞内,鬼子汉奸在院里房内反复搜查,却一直没找到人。几个敌人围着大娘连哄带骗加吓唬,可是大娘却非常镇静,始终没吐露一个字。



四边县有个瞎子大爷,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他尽管眼睛看不见,但耳朵特别灵,对八路军战士也很亲。因为我们经常接触,混熟了。所以八路军战士或抗日干部一到他家,他就能亲切地喊出名字来。平日里,大爷经常拿竹竿戳着地,到各地转悠,实际上是探听消息,猎取情报,及时向抗日政府和八路军报告;真是功不可没啊!

王乐三说:大概是在1942年,我在北星落村得了急病,老百姓说叫“断肠痧”,都快要休克了。八路军队伍里的军医用酒精给擦身子,也一直不见好转。在生命垂危之时,村里有位老大娘听说了,急三火四地赶来,用祖传疗法结合扎针,还给放了一碗多血。那血都成紫黑色了。真没想到,病情渐渐好了,又踏上了抗日第一线。王乐三讲到这里,又掏出手绢,不住地擦眼泪。

王乐三接着说:“我心里还老想着一些可亲可敬的群众,永远也忘不了他们对我的恩情。他们是:王凤仙、李秀山、李之亮、郑同修、童希武、花辛氏……”

             【本文资料图片由刘传功提供】

2015.6 NO.2 第二期(总第二十期)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