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郦道元倾情注弥水

 二维码 969


北魏郦道元所著之《水经注》,是对东汉桑钦《水经》的注释。《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仅137条,约1万余字,疏于简略。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阅读有关书籍400多种,查阅了当时能见到的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补充支流小水1752条,并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本着“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 古”的原则,详细记述了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40卷,共30多万字,比《水经》增加20多倍。可以说,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的再创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深远影响。


即使在今天,编纂一部全国乃至地方的综合性水利书籍,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水经注》却是郦道元独自完成的!郦道元真是了不得!真是值得敬佩!所以,清代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日本地理学界元老米仓二郎把郦道元誉为“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文化青州大型书库·青州文献》丛书收入了笔者编校的《水经注》。在编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郦道元对古代青州境内的河流水系记载尤为详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探求。


郦道元(470?~534),字善长,籍贯为范阳郡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关于他的出生年月,史学界众说纷纭,对他的出生地点,更是很少有人深究。其实,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得很明白:“余生长东齐”。少年时代的郦道元,曾随担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在青州生活十余年。东齐是古代青州的代称,“生长”包含“生”和“长”的意思。青州的山山水水,给生于斯、长于斯的郦道元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人在少年时代留下的美好记忆,总是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因此,郦道元对青州的山水情有独钟,有排遣不去的“青州情结”,对青州的河流水系记载得那么详细,亦在情理之中。


郦道元的“弥水情结”和故土情怀


在写到弥水的支流熏冶泉水时,他这样写到:

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筍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在记述流经今青州市区的南阳河时,也写到:

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


在写到南阳水的上流瀑水涧处,还写到了他与友人故地重游的情景:

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


总角之年的郦道元,随父亲在青州居住,和幼年的同伴们在弥水岸边、瀑水涧下,无忧无虑地弹琴唱歌,游泳嬉戏,心情欢畅,深深地爱上了青州的山水。即使若干年后,同好友故地重游,仍“弥日嬉娱,尤慰羁心”。这应该是郦道元对青州山水记述得既详尽又充满深情的原因吧!也许是因为青州美丽的山水,培养了郦道元游览江河的志趣,并由此萌生了为《水经》作注的梦想,才孕育出了伟大的地理巨著《水经注》!


水经注·弥水篇》记载的主要内容


弥水,即巨洋水,记载在《水经注·卷二十六》中。虽仅3000余字,却对弥水的发源地以及所流所经的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以及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作了详尽描述。随着记述,郦道元他那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怀,随着弥水涓涓地流淌出来。


(一)记载了弥水的发源地和弥水的名称


弥水,现在叫弥河,发源于今临朐沂山。《水经》说:“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水经注》说:“泰山即东小泰山(即沂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眜,王韶之以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说个题外话,很多人以为,弥水流经的临朐,临的是朐山。但全国各地所有带“临”字的地名,多是“临”水而不是“临”山,如临沂、临淄、临清、临漳等。据林绍志先生研究,临朐的“临”,临的是弥水而不是朐山,因“朐”有“巨大和弯曲”之意,民间就有“临朐到九山,弥河过九遍”之说,故弥河也可称之为朐弥河。


(二)记载了弥水的支流水系


弥水从沂山发源,大致是东北向流经今临朐、青州、昌乐、寿光、滨海开发区入海,全长200余公里,流域面积3800平方公里。《水经注》记载了弥水周边众多的支流,从上到下依次有:熏冶泉水、洋水(亦称石沟水,即今石沟河)、建德水、康浪水、尧水、长沙水(今南阳河)、石井水等。这些水流,历经千年沧桑,河道多有变迁,名称多有演化。今天,研究1500年前这些水流的状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今属弥水水系的南阳河,却是记载于《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篇》中,其原因是历史上曾经把南阳水“堨断,令北注浊水”。对此,郦道元在文中记载的很清楚:


浊水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逄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阳水又北屈径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绳水。


其中,还对洋水与阳水进行了考辨。洋水乃石沟水,阳水即今南阳河。


(三)记载了众多的古遗迹及历史传说


《水经注》记述以“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为原则,所以对弥水所经之处的古国、古城、古地名等古遗迹及有关历史传说记述的比较详细,比如朱虚县故城、破车岘、渏薄涧、平寿县、鱼合口、熏冶泉、冶泉祠、古伯氏骈邑、逄山祠及石人石鼓传说、剧县故城、古纪国及纪侯大去其国的史实、菑川国、辟闾浑墓、马陵、益县故城、北益都城、孔子石室、古斟灌国、斟鄩国、望海台等,再如南阳水所经之处的广县故城、七级寺、东阳城、汉城阳景王刘章庙等。这些记述,对研究弥水流域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文/江玉坤)



2017.09 NO3. 第三期(总第二十八期)

▲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文章分类: 花都记忆2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