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我的父亲——赵焕斌

 二维码 5465


捐 献 状 元 卷



我的父亲赵焕斌,为人善良,性格直爽,勤劳朴实,爱好广泛。比如书法绘画,武术功夫,特别酷爱京剧艺术。爱喝几盅小酒,高兴时唱上几段花脸唱腔,有板有眼,字正腔圆。


明赵秉忠画像


我祖上赵秉忠的状元卷,传到我父亲一代,不知是传了多少代了,一直是由我家保管。父亲对状元卷视若生命,在家中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出外藏在身上。1942年因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开始闹饥荒,没有饭吃,灾民携儿带女到处逃荒要饭。我父亲和母亲,带着三岁的姐姐和两岁的哥哥闯关东。走时没忘了他的宝贝状元卷,包在破皮袄里,和被子一块打成卷,背在身上。那时火车由日本鬼子控制,去往东北逃荒的特别多,每车厢能盛100个人,硬是塞上300多人,挤不动日本鬼子就用枪托子往里捣,灾民哭爹喊娘,娘哭儿嚎,惨不忍睹。火车过去山海关,还没到沈阳,不知什么原因火车停了,我父亲回忆说:“那次一停就是一天一夜,只见日本人从车内拖下五、六具尸体,扔下火车,滚到沟里。日本鬼子拿中国人不当人待。车内人太多,挤不动塞不动,年轻力壮的还能活动一下,妇女孩子根本动弹不得,没吃没喝,拉屎尿尿都在车上,又饿又冷,死了五、六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父亲硬是没把状元卷弄丢。可叹一双儿女,我的哥哥姐姐,冻饿病死在他乡。日本铁蹄下的东北,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幸好1945年鬼子投降,1946年我父母带着状元卷回到老家。全国解放后,我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中国。多次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如黄河工程、海河工程、淮河工程。由于他劳动突出,积极出工,多次得到领导表扬和嘉奖。

1960年,家乡又闹灾荒,这年我父亲一人又带上他的宝贝状元卷,二次闯关东。这次是以外流身份到了黑龙江尚志县林场,多亏了邻村老乡帮忙找了份搬木头的工作,每月还发几十块钱的工资,寄回家我母子度日。几年来,父亲不管在什么地方,保护状元卷是他的首要任务,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做枕头,视状元卷如宝贝护身符,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父亲保护了状元卷,状元卷更保护了父亲的平安。1961年,家乡分了自留地,吃饭问题解决了,从此,不再挨饿了。1962年,我父亲带着他的宝贝状元卷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赵焕斌一家合影(中间一排为赵焕斌夫妇)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首先是破除四旧,凡是老书、字画、旧文物、家谱、祖宗影像、旧小说等都当做四旧烧掉,搞得人心惶惶,六神无主。当然,状元卷也是四旧之一,我记得1967年秋,我母亲中午做饭,准备煮地瓜,由于几天来连阴雨,生火做饭柴草潮湿,点不着火,快晌午了还没点着火,母亲着急,想起了抽屉底下还有本老本子,很好点火,刚要拉火柴点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父亲从坡里回来,看到母亲要烧状元卷,大喝一声,本能的把状元卷夺了过来,同时也把我娘吓了一跳,那天中午父亲把母亲臭骂了一顿,说:“这是咱家的传家宝,你怎么烧了?以后不准再动它。”要是晚来一步,状元卷就化为灰烬了。


赵秉忠故居遗址


魏振圣(左)征集状元卷时的照片


1983年4月,青州博物馆魏振圣多次来我家征求状元卷,父亲觉得状元卷是我家传家宝,有点舍不得,但是考虑再三,在我家保管不如交给国家稳妥,最后父亲毅然决然地将状元卷亲手捐献给了国家。魏振圣等人带着状元卷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填补了一项国家空白,据此可以了解千百年来科举制度的历史问题。成为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千辛万苦,保护了状元卷,使状元卷完好无损的捐献给国家,他老人家功不可没,将名垂青史。


酷 爱 京 剧



郑母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西四里长街,店铺林立,人口众多。在过去,一些江湖艺人经常来郑母演唱卖艺,演出吕剧、昆腔、周姑子等戏。1936年春里的一天,来了一帮子艺人,在大寺场子唱戏,是清唱,有拉的,有唱的,腔调很好听,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不知道唱的什么腔调,什么曲牌,其中一个人问到:“你们唱的是什么东西?”艺人中一位长者答道:“我们唱的这是京剧,是唱给皇上和大官听的,慈禧老佛爷最爱听,又叫宫廷戏。”怪不得这么好听。唱腔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节奏分明、入耳动听。那时京剧刚刚传入乡下,听人说过,但没见过。就在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此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两道浓眉,二目有神,络腮胡子,声音洪亮,表情严肃,不怒自威。此人就是郑母街有名的乡绅冀文翰。冀文翰为人豪爽,家境殷实,热爱戏曲艺术。今天听了京剧唱腔,特别好听,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这几个艺人:“你们是哪里人?”艺人答道:“离此不远寿光人氏,来到贵地,请多多关照。”那位长者自报姓名:“我叫马春吉,这位叫高怀远,那个艺名叫玉水。”冀文翰听罢一一点头,此时冀文翰脑子里就产生了办京剧子弟戏的念头。当场就把这几个艺人请到了自己家里,好酒好菜,热情招待。把自己的想法对几个艺人说了,要招收学员,请你们当老师,管吃管住另发几个零花钱,先征求你们的意见,这几个艺人主要出来混饭吃的,有这么好的条件,何乐而不为,当时就答应了下来。

说办就办,消息一传出,还真有十几个小伙子愿意学戏。一开始参加的有赵景和、父亲赵焕斌、孙汝贤、孙汝胜、孙连道、孙良祐、孙华亭、李观景、李福湘、程光田等十几个人。从此,郑母京剧子弟戏就办起来了。剧目都是宣扬忠孝节义的故事,老师根据学员的条件,有嗓音的学唱功戏,没嗓音条件的学武打戏。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表演身段,一招一式都要规范。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腿步。老师教的第一出戏是《古城会》,关羽千里走单骑,与刘备、张飞兄弟相会的故事。赵景和扮演关羽,我父亲扮演张飞,孙连道扮演皇嫂。那年代都是男扮女装,行话叫旦角。后来学员增加到三十多人,又排演了《武家坡》、《打渔杀家》,《辕门射戟》中孙汝贤扮演吕布,《真假李逵》中我父亲扮演李逵。我父亲嗓音不是很好,但是也能唱上几句,他比较喜欢架子花脸行当。在演《白马坡》中扮演颜良,大刀片舞的上下翻飞,呼呼生风,受到观众的赞扬。在《清风寨》中扮演黑旋风李逵,他用上了最拿手的功夫,京剧行话叫海底翻,是形容人物遇到愤怒时的一种表演形式,比如暴跳如雷,必需舌头快速颤动发出呜呀呀……他的海底翻一口气能延长二分钟不败劲,每次都嬴的观众一片喝彩声。以后又排演了《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华容道》等二十多出剧目。郑母京剧子弟戏的兴盛,冀文翰功不可没。可惜冀文翰在1939年被日本鬼子杀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戏班唱戏慰问八路军。随着京剧表演功夫的日趋成熟,每逢节假日就搭台唱戏,1948年我村解放,解放军独立团驻扎郑母,戏班唱戏慰问解放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连唱了五天戏。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人民生活有所提高,1962年,以村干部程玉孔为首重新组织京剧子弟戏班,赵景和、我父亲赵焕斌、孙华亭、孙良祐等老前辈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老师。文场有孙洪明拉京胡,冀元芳拉二胡。锣鼓家伙有孙华亭掌鼓板,还有孙良祐的大锣、李世宽的小锣、程玉孔的大鼓、冀同友的大钹、冀锦春的小钹。村里出钱置办了行头戏装。演员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练嗓子,练把式,经过大家的努力,开始小有名气。演员有程玉孔、冀同贵、程三祥、于岱云、冀成延、冀三忠、冀学忠、冀佩礼、李文成、马大韶、寇文忠、赵继光、于永德、冀恒春等三十五人,排演剧目有全部《群英会》、《麒麟山》、《金玉奴》、《萧何月下追韩信》、《二堂舍子》、《汤怀尽忠》、《铁弓缘》、《三娘教子》、《打严嵩》、《佘塘关》等二十多出剧目。有些剧目演的水平很高,能与专业剧团相比。过年过节,一演就是好几天,经常到外村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62年至1963年是郑母京剧子弟戏最为兴盛时期。1984年2月,青州市组织的文艺汇演中郑母村演出的《古城会》得过大奖。

《东方花都》杂志 2016.9.NO.3 总第二十四期


文章分类: 花都人物2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