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子灯和车灯 二维码
10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表演介绍 芯 子 灯 青州的民间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演艺形式多种多样,龙灯狮包,马灯高跷,扇舞船灯,花棍秧歌等等,可说是应有尽有。春节前后,人们把这些节目搬上街头,锣鼓喧天,彩衣飞舞,呈现出一派祥和热烈的气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邵庄镇朱王孔和西郭村的芯子灯。 很久以前,这两个村就有芯子灯了,芯子灯又叫扛阁。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形式比较特殊。表演者绑缚上道具,用肩膀、头顶或背部扛着一个小孩,做各种动作,走各种阵法。“阁”有两重意思,一是放东西的支架,技艺高的演员,在顶着的小孩旁边放有茶壶茶碗,碗里有时还倒上水,表演起来难度很大。二是取建筑名称,一层为房,二层为阁,三层为楼,因为人上顶人,乃两层人,像阁一样,故名扛阁。表演者扛着的支架从领口或袖口伸出,好象爆竹的芯子,俗称“芯子灯”。 还有一大不同,就是别的表演道具都是用竹木做成,惟有芯子灯是用铁道具。芯子下端是三条3厘米宽、0.3厘米厚的铁板,做成三足形,分别由两肩前和脊背后插到腰部,用绳索固牢,然后穿上演出服装。上端的支架从衣服中伸出来,顶芯子是从领后边出来,或向前一弯在当头顶,或左(右)一弯在肩膀上,腰芯子是从腰间出来,腰芯子最难扛,上头的小孩重心在一边,极难掌握平衡。举芯子是从袖口出来,袖子向上,固定上小孩,活象用手举着似的。 固定小孩的支架下边有踏板,小孩脚踩踏板,再将胸部捆绑在芯子柱上,穿上长外衣,遮住全身,底下做上假脚,小孩宛如踩在大人的头顶上或肩膀上。扛芯子灯是一种极用力气的活动,只有身强力壮的才能参加。一般是父子结合,孩子三四岁为宜,因孩子越大越重,扛起来越费力,小了不懂事也不行。表演时大人随着鼓点走各种阵法,小孩双臂表演动作。常扮的节目有“八仙过海”、“白蛇传”、“九天仙女”等。 芯子灯同其它民间活动一样,是一种自发参与的自娱自乐活动,从诞生起就带着朴素而高尚的色彩,乡民们凑钱做服装,制道具,买锣鼓,从不计较,排练演出也是白搭工夫,不计报酬。每年一进腊月就开始排演,过年在本村演出后,还要出庄送灯,在长辈的带领下,三两人提着红纸糊的小灯笼,到外村递上写有“敬送傩光”的小帖子,人家留下帖子,就算是接下灯了。 傩,(音挪)旧时指迎接驱除瘟疫神的集会,泛指民间娱乐活动。孔子说过:乡人傩,朝服立于多阶。是说庄户人玩玩艺儿是好现象,是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的象征,要穿戴整齐,站在台阶上恭敬认真地看。 出庄演出要自带干粮,主人只招待开水,赏赐也是数量不多的点心和糖果,现在增加了香烟这种奖品。领到奖赏,还要由带队的喊一声“谢某某的赏”,全体人员一齐鞠躬谢赏。早先有赏黄酒的,用时瓶装着。“时瓶”是一种很粗糙的瓷器,很矮很粗,口小底小肚子大。黄酒倒在黑碗里,由年龄大的开始,当场轮着饮了。演出十来分钟一场,一般要演两场,中间举行发奖仪式。这时口渴的要喝足水,因为有个规矩,不能在人家庄里吃饭,近中午时,到离村较远的向阳坡里,就着阳光啃干粮,看来这是一种极其艰苦的活动,想必也乐在其中了。可见“乡人傩”是纯洁无私的,不计赏赐多少,礼遇是否周全,照演不误,而且十分卖力,有的张口气喘,有的汗流浃背,好象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 表演时,扛芯子灯的人合着鼓点颠碎步,按阵法路线走,有时还走两三步往后倒一步。 一般有四柱子阵、十字梅花阵、单勾阵、双勾阵、七星阵、四门斗底阵、八卦连环阵等阵法。若扛芯子灯者体力较强,可全部走完,也可走其中的几个阵。 伴奏锣鼓是民间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烘托气氛,提高情绪,掌握节奏,引导调度。通常以鼓为主,一般两至八面鼓不等,再配以锣、钹、昂锣等,若无昂锣,可用手锣代替。昂锣是高音锣,形同手锣,直径却只有十来厘米,敲锣人将系带挂在左手食指上,托在手心,伸臂举过头顶,右手握扁形锣劈子猛击,声音尖脆高昂,俗称“领锣”。若乐器不全,只用锣鼓也能演出。 《七仓歌》是表演前或进村时的鼓点,比较简单。表演芯子灯一般用《二鼓通》鼓点。可重复演奏,视表演者的体力和所走阵法而定。 车 灯 我市的邵庄镇地处古齐国腹地,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表演更是丰富多彩,不仅有大众化的龙灯、狮包、秧歌、高跷等,还有许多独特的表演形式,要说西郭庄和朱王孔两村的“芯子灯”是“并蒂花开”的话,那么黄鹿村的车灯就是“一枝独秀”了。何谓车灯?车灯,顾名思义就是像船灯马灯一样,用“车”的形式来表演节目闹灯节。 黄鹿村的车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很久以前,村里一个姓孟的木匠,年轻时外出做工,几十年没回来,村里都以为这人不在了。后来,孟木匠顶着满头白发,带着木匠工具又出现在乡亲们面前,当叙述完谋生的艰辛,重逢的喜悦后,他小心翼翼从工具箱底层,拿出一个秫秸瓤子扎的东西。原来他在很远的地方干活时,看着表演的车灯很好,去向人家请教,人家不传授。说来也巧,雇木匠的这家栏(茅房)里放着一架旧车灯,孟木匠就趁每次解手之际,仔细观察车灯的构造,并用秫秸瓤子做了这个小模型,带在身边,辗转多年,终于回到了家乡。从此,这里就有了车灯这一表演形式。 车灯是用木头做的,六尺来长,二尺多宽,形状跟旱船差不多,只是前后头都是齐着的,下面四周用彩布围着,四角有柱子,上面像轿顶,后边两根车把,车的两边有三尺高的大轮子。轮子是两层扣起来的,中间用铁条弯一个圈,套在车轴上,一头插上蜡烛,一头坠上坠子,任轮子转动多快,蜡烛头总是朝上,车轮用薄彩纸糊着,晚上演出,轮子不停地转动,里边还亮堂堂的,使人感到很神秘。现在的车灯,已换上了电池和灯泡,晚上发亮也就不足为奇了。 演出时,扮演车夫的双手扶着车把,弯腰作推车状,一手暗里拽着通往车轮的小绳子,绳子栓在轮轴的弯曲部位,像机器上的曲轴一样,一拽小绳,轮子就转动。坐车人和坐旱船一样,必须自己提着车子,车轮不能着地,领着车夫跑,自然坐车的比推车的还要累。 通常跑的节目有“千里走单骑”“隋炀帝下江南”等,一般两到四架车灯,外配八匹马灯为大将和部分驴灯为小卒。服装、头饰、脸谱和伴奏锣鼓跟其它娱乐形式一样,另外再配上丑角作笑,以活跃场上气氛。 2012.12 NO4 第四期(总第十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