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烟标上的风筝 二维码
540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七绝《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孩子在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和景明的早春二月,兴致勃勃放风筝的画面。 风筝起源于我国,有硬翅、软翅、板子、串子、桶子等多种流派形式,是中华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之一。风筝,古时称为“鹞”,亦称 “鸢”。相传,它源于战国时代,始为墨翟用木头制成的木鸟,至今已2000余年的历史,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进入隋唐,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自宋代以来,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青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以风筝为题材,设计出品过 “鸢飞”和“鸢都”等多种品牌和版别的烟标。“鸢都”(图一)设计别具一格,为白底彩图,一改过去主版为烟标文字,副版为汉语拼音和文字的传统习俗,主版为竖写的“鸢都”的汉语拼音标名,占据版面左侧一半的位置,右侧竖有一蓝色色带,其上端印有蝴蝶风筝的图案,下方印有隶书“鸢都”文字;副版图案格局与正版相仿,行书的“鸢都”标名书法占据版面左侧一半的位置,右侧色带为红色,下方配有城市风光。 青州还于1983年为纪念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特别设计出品了“鸢飞” (图二)纪念烟标,为金绿色框白底彩图,正版主图为一个龙头蜈蚣风筝,龙头蜈蚣是我国串子类风筝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是将数个至数千个不等的风筝串联在一起,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蜈蚣,其长度一般在数米至百余米之间,在空中放飞,极为壮观;副版图案为潍坊国际风筝会会徽,它由繁体汉字“風”变形而成,形状像一只在天上飞翔的风筝;边版印有“潍坊国际风筝会纪念”字样。之后,又出品了“星光”(图三)和“华夏宝”(图四)两款纪念1990年第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烟标。其副版图案均印有“国际风筝会指定产品”字样,以及这届国际风筝会会徽图案,会徽主画面为马踏飞燕及蝴蝶形风筝。 2015.3 NO.1 第一期(总第十九期)
下一篇郭季雨:宿约红丝琢砚人
文章分类:
花都艺苑2
|